韓起出使楚國,如果沒有楚國那位叫蒍啟強的太宰一番勸說,韓起就差點被楚國人砍掉雙腳當守門員。雖然,我們在這個時候,基本在講的是晉國君臣越來越貪腐的故事。但我們注意到,蒍啟強說楚王時,提到了很多晉國賢臣。是的,不管如何,強大的晉國,許多賢臣是值得我們一提的。

比如師曠。我們在前面講晉齊平陰之役時已經提到過這位晉國大牛人了,這是一位盲人音樂大師,他僅憑聽齊營方向的烏鴉叫聲,便判定齊軍已撤,令人歎服。

又在講趙武遇到的那位老雜役時,迅速計算出他活了多少歲。其實,史實記載了許多關於師曠的故事,這是一位晉國高士。

師曠,生於約公元前609年,卒於公元前527年,字子野,氏師,晉國揚地人,盲人音樂大師。年輕時入宮成為宮廷樂師,後來更官至太宰。

太宰在夏商周以來便是一個顯赫的高位,“總六官之事,事無所不統”。到了春秋後期,雖然太宰的實際權力大大降低,但從地位上看仍為宮中重要職務,可見師曠在當時晉國國君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師曠是到後來才成為瞎子的,據說是為了專研音樂,不讓自己被世間其他雜事所分散精力,於是便天天用艾草薰雙眼,最終硬生生讓自己成為盲人。

成為盲人的師曠終於在音樂上的造詣突飛猛進,到後來,師曠但凡彈琴,馬兒會停止吃草,鳥兒會停止飛翔,翹首迷醉於師曠的音樂。

這裡似乎可以發明一個成語,就象四大美女太漂亮而導致魚兒沉入水底、雁兒自空中落下、花兒含羞不開、月兒隱於雲中一樣,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便來了。師曠的音樂之美,那能不能用“馬不食草鳥忘飛”?

師曠以師為氏,這是一個源於官職、技能的氏。音樂在夏商周時期非常重要,因為音樂關乎禮儀。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什麼大事要有什麼禮儀,就得配套什麼音樂。所以,朝廷便設定了一個管理樂技的官職,這個官職就叫“師”,到周王朝時,叫師尹。

於是,曾經當過師或者師尹的人的後代便以其祖先的官職為氏,這便是師氏的起源。在周王朝時期,由於音樂的特殊作用,人們尊稱那些擅長樂技的人為師,這也是師姓的淵源之一。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中原湧現了許多師,如晉國師曠、師服,魯國師乙、師襄,鄭國師悝、師觸、師躅、師惠、師叔,衛國師涓等等,皆為當時的著名樂師,精於音律。

在中華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叫師延的上古神話人物。據說他精通陰陽,有著“拊絃琴,則地禰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聽眾國音樂,以審興亡之兆”的神通,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樂神。

既然是被神話了的人物,那師延的活動時期便久遠了,在軒轅黃帝時期,師延掌管著朝廷音樂歌舞。他發明了九絃琴,名為“箜篌”。我們熟悉的樂府名詩《孔雀東南飛》裡說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就是指這個箜篌。箜篌之音甚美,據說可引百花爭豔,萬獸來朝。琴音激揚時,可令地動山搖。琴音宛轉時,可引百鳥起舞。

必須要提及的是,箜篌誕生於河南中牟縣韓寺鎮,那裡至今還有一個古城村箜篌城遺址,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可以想象的是,既然有一個箜篌城,那應該是古代製造箜篌的集中地。

師延在黃帝時創作了傳說中的清商、清徵、清角三支音樂,其中清商音悽美,清徵音悲愴,清角音壯烈。但清商、清徵、清角這三樂,唯有德者才有資格聽之,有德者聽之可以振奮人心,德薄者聽之便是靡靡之音,甚至亡國,故師延也不敢輕易演奏。

師延後來在聽了夏王朝的音樂和商部落的音樂後,認為夏將亡商將興,於是投奔去了殷商,被任為樂師。但到了商朝末年,他見帝辛無道,便以樂諷諫,但紂王不但不聽,反而逼迫他創作了一支靡靡之音,整天演奏。師延再次勸諫,惹紂王大怒,下令幽拘師延於陰宮,準備處以炮烙之刑。

已經數百歲的師延在陰宮中開始彈奏一支奇怪的曲子,結果此曲令獄吏神迷心蕩,師延趁機逃脫,奔赴西周,但可惜從此便不再見於世。傳說師延在過濮水時不慎落水而亡,又說師延在躲避追捕時遁水而去。去了哪裡了?據說是去了天庭,成為天廷樂師。

我們的故事主人公師曠,可能便是師延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