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晉平公 第55節 魏舒方陣(上)
章節報錯
世界和平了,晉國突然發現,自己沒有將世界和平的大環境給真正利用好。所謂的世界和平,那是指中原各國包括秦、楚、齊、晉、鄭等傳統諸侯之間的和平,而象晉國這樣的中原霸主,當然還得履行好拱衛周王室的重要職責。
拱衛周王室,那便是抵禦外敵入侵。對晉國來講,這個時候的外敵,便只有戎狄部落了。其實,早在晉悼公時期,晉國便採納了魏絳的和戎之策,使大量戎狄部落歸服了晉國。晉國也正是因為此舉,將大量軍力集中起來對付楚國、秦國、齊國等大諸侯,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難道現在的戎狄都反叛了晉國?
當然沒有。大量的戎狄武裝所建立的那些個小國,看到晉國的強大,更看到中原諸侯弭兵會盟後定期朝見晉楚,有些具有政治眼光和戰略眼光的戎狄之國也主動前來晉國朝見。
按理,此時的晉國真的沒有任何戰事了。
但是,沒有戰功,怎麼獲得進一步提拔?至少晉國八卿中的中行吳、魏舒等人是這樣想的。他們真的渴望打仗,按步就班地等著提拔,不知猴年馬月才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軍元帥。
“元帥,討伐狄人吧。現在我們晉國的軍事力量要重點對付狄人,晉國的光輝歷史,就是不斷討伐戎狄獲得領土的歷史。”中行吳對當時還健在的趙武講。
趙武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人,但內心實在不想打仗。但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知道不給中行吳這樣的好戰分子以機會,那肯定怨恨自己。
“你真的要打仗,那便帶著你的上軍去吧。”趙武雖然不高興,但中行吳提出的意見並非沒有道理。趁這個時候,趕快擴張地盤,這也是符合晉國的國家利益的。
中行吳看中的便是大原,即如今的山西太原一帶。公元前541年夏,晉軍以中行吳為主將、魏舒為副將,出動三軍中的上軍,向盤踞在大原的北狄武裝發起進攻。
大原地勢開闊平坦,正適合晉軍戰車部隊全線推進。晉軍的戰鬥力之強悍,確實在當時的春秋江湖是首屈一指的。北狄武裝哪裡是對手?晉戰車方隊所到之處,北狄武裝紛紛敗退,退守山地險隘。
中行吳洋洋得意,首戰告捷,自己作為新一代晉國名將的形象正在初步形成。
部隊稍作修整後,中行吳命令魏舒率一支部隊繼續追擊北狄武裝。追擊,那便是要向北狄人據守的山地險隘處追。晉國一開始士氣高漲,人人都想著自己獲得軍功後的各種獎賞。
但是,意外發生了,由於戰車進入山地,山道狹窄,到處都是險隘,戰車根本無法展開,勉強進軍也只能依次而行。先頭部隊剛進入山地,原本一觸即潰的狄軍突然從漫山遍野處殺來,十幾人圍住一輛戰車,輕易便殺死車上甲兵!
戰車頓時癱瘓於地,晉軍後續戰車根本無法上前,整個就亂了套。魏舒急令撤軍,總算將大部隊撤至地勢平坦處,一清點,損失戰車數十輛,百餘甲兵犧牲。
魏舒眼睛都紅了,慰問了受傷將士後,他開始思考起這場仗來。很顯然,在平原地帶,狄人根本不是晉軍的對手。但在山地突兀地帶,晉軍卻吃了大虧。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戰車!是的,四馬拉的戰車,進入山地地勢突兀處便無法自如展開,轉向調頭都不靈活,尤其是到了狹窄地帶,晉軍無論是戰車上的優勢還是兵力上的優勢都蕩然無存!
反觀狄軍,雖然人數不及晉軍,但清一色步兵,憑著地勢險要而伏,出擊靈活。在長期與晉軍交戰過程中,狄軍也摸清了晉軍戰車的弱點。你一輛戰車無非三人,車右、車左和車御,只要先幹掉你車御,戰車頓時陷入癱瘓。
戰車上的將士往往是身裹厚甲,但一旦戰車失靈,狄軍十數人圍將上來,任憑你甲衣再厚,也是雙拳難敵四手。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一窩蜂上來,還不是被斬瓜切菜般?
魏舒一拳砸在自己的帥案上,他對中行吳道:“元帥,對付狄人,戰車無效。我要重新組織一支步兵,一支重步兵,不用戰車,就用重步兵與之對抗。棄戰車,狄人之優勢我一樣有,重甲武裝,更勝狄人一籌!”
中行吳也正在頭疼,魏舒此言一出,頓時醒悟過來,他盯著魏舒道:“本帥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能戰勝狄人,隨便你武裝輕步兵還是重步兵。將軍儘管去做,本帥等著你勝利的訊息。”
有了中行吳的支援,魏舒仔細思索一番後,下令陳前改制。於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軍制改革在這場大原之戰中產生了,那便是魏舒方陣!
所謂方陣,其實指的便是一個戰鬥隊形。戰鬥隊形是冷兵器時期軍隊在投入戰鬥時,根據地形條件、敵我實力等具體情況而佈置的隊形,分進攻隊形和防禦隊形兩種。一開始,戰鬥隊形起源於原始的狩獵活動,以圍捕獵物為目的而組成,主要是進攻性隊形,到後來,應用於戰場。
在戰場上統帥根據敵軍軍力情況以及戰役目的,當發現己方不宜發動進攻,而只能防禦時,便相應有了以防禦為主的隊形。
方陣,正是自夏商以來最流行的戰鬥隊形,其特點是攻防比較平衡。其基本隊形便是一個大方陣都由很多個小方陣組成,符合“陣中容陣”的要求,即方陣中央兵力少,四周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我們在電視劇可經常看到這樣的方陣,即一支強大的軍隊,從高處望去如同一個個方格組成的,每個方格中間都是空的。但站在陣前,會發現這是一支數量大得驚人的軍隊。
作戰雙方以徒兵、戰車排成密集的方陣,以衝殺格鬥決定勝負,是貴族戰爭的典型戰法。到了周王朝時期,自西周以來直到春秋末期,中國的戰爭往往遵循著貴族戰爭的模式,方陣的使用得以延續。但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兵器技術的提升以及戰鬥規模的擴大,戰鬥隊形由簡單的方陣向多種陣形演變,方陣開始有了“奇”、“正”、“遊兵”等單位,並可進行方、圓、曲、直、銳等陣形的變換。
在戰車為王的春秋戰場上,無論戰鬥隊形怎麼變化,總體還是以方陣為主。因為戰車的主要特點是其強大的衝擊性,想想看,四馬所拉的戰車,數百乘朝著同一個方向衝擊,其衝擊力是何等壯觀,其對敵方造成的殺傷力是何等強大,對敵人造成的打擊效果是何等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