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即位以來才一年的晉襄公欲哭無淚,先軫本就是父親晉文公留給自己的鎮國之寶,而正是自己將這個鎮國之寶給弄丟了。先軫吶先軫,寡人有多少事需要你來做啊。

為表彰先氏家族對晉國作出的偉大貢獻,晉襄公直接認命了先軫之子先且居代領中軍元帥一職。

先且居,晉國大夫,先軫卒後繼承先氏家族族長,生於約公元前660年,卒於公元前622年。這裡,我們得再次交待一下晉國十卿了,因為人事總有變動。

中軍帥佐:先且居、郤溱;上軍帥佐:空缺(原上軍帥佐狐毛、狐偃均卒於公元前629年);下軍帥佐:欒枝、胥臣;新上軍帥佐:趙衰、箕鄭;新下軍帥佐:胥嬰、先都。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晉國上軍帥已經出現了空缺。接下來,馬上又會有更多的空缺,因為這些帥佐將陸續去世。

而晉國的卿級班子人事變動,我們是必須要講明白的,因為晉國的春秋風雲,其實是兩條主線,一是與楚國之爭,二是內部權力鬥爭。

這裡要提的另一個人是下軍大夫郤缺。前面我們講過,在箕地之役中,郤缺表現突出,俘虜了白狄首領白狄子,立了大功。晉襄公將郤缺提拔為卿大夫,但此時並未給予實職,即在軍中郤缺不是五軍的帥佐。

郤缺又是誰呢?這要感謝胥臣,因為是胥臣舉薦了郤缺。胥臣是晉文公時期的老臣了,也是當時晉文公手下的“五傑”之一,追隨晉文公流亡的那批賢人之一。

我們先講一講胥臣。

胥臣,生於公元前697,卒於公元前622年,字季子,中國胥姓鼻祖,其父親為晉國大夫胥柯,爺爺為晉國大夫胥懿。

但晉國的這支胥氏從何而來,實在無從考證。有人說是源於遠古的炎帝部落赫胥氏族,也有人說是源於伏羲和女媧的母親華胥氏。

筆者更相信晉國的胥氏源於姬姓,姬姓王族中可能有一個人叫姬胥,或者曾經有一個叫胥的封邑,反正到了晉國便成了晉國大夫。

史載,胥臣是中國春秋時代晉國政治家、教育家,晉國司空。晉文公即位後,因胥臣勞苦功高,將臼城(在今山西運城)封給胥臣,所以又稱臼季。因他曾任晉國的司空,所以,也有人叫他司空季子。

司空是中國古代官名。西周始置,比三公的地位稍低點,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也就是說,自西周以來,司空一直是很重要的一個官職,主要職責是替周天子掌管工程建設事務。

春秋戰國時各國基本設定了司空一職,主要用以掌管工程。後來宋國的國君宋武公因為自己的本名便叫司空,於是為了避褘,將司空改名為“司城”。漢代時,司空的職責與御史大夫的職責常搞到一起。

司空一職的權力非常大,《後漢書·百官志》在“司空”的原注說:“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

到了西漢,漢成帝乾脆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這個大司空已基本不再是掌管工程建設了。到了漢哀帝,又恢復御史大夫之名,然後折騰了一番又復為大司空。到了東漢,光武帝再設司空。漢獻帝時又罷司空,改設御史大夫。

到了西晉時,司空,為“八公”之一,地位特高。隋唐的司空,也為三公之一,但僅是虛銜了,往往是在某個重要官職後加個虛銜。宋、遼、金也是如此。到了元代,司空便被廢置了。一直到明、清,原來意義上的司空,便演化至了工部尚書。

中國的姓氏文化也有以官職名作姓的,比如司馬,當然也包括司空。其實歷史上複姓中曾有司空、司馬、司徒等等,但後來到了戰國時,宋國有一個君主叫宋武公的,他的名字叫司空,害得所有姓司空的被迫改姓司功。到後來,與司有關的複姓,大多從複姓變成了單姓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