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厲公 第22節 伯氏滅門(上)
章節報錯
前面我們講到了郤犨說因伯宗一事,導致朝中不少大臣怨恨郤氏,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伯宗是晉國一著名大夫,以敏而善辯著稱。早在公元前594年,楚軍討伐宋國,將宋國都城緡邑團團圍住。宋國緊急向晉國求助,當時晉國國君晉景公以及許多大臣有意救宋。
伯宗卻認為此時晉國不宜與強楚直接對抗,當時晉國剛剛在泌地之戰中被楚國打敗,故“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還發明瞭一個鞭長莫及的成語,最後晉國決定不去救宋。
再下來晉景公想要出兵討伐赤狄,當時朝中許多大臣認為晉軍新敗,楚國強悍,如果此時再去惹赤狄將引來更大的麻煩。但伯宗力排眾議,認為楚國的目標並不在滅亡晉國,而是爭取中原霸主地位,晉國不若在對楚示弱的同時,加緊消除來自赤狄的威脅。最終令晉景公下定決心,讓荀林父率軍討伐赤狄並獲得大勝,提振了晉軍將士信心。
正因為伯宗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遠見,所以深得晉景公信任。公元前586年,梁山地震,當時震級非常大,史料記載是梁山崩塌,淤塞黃河。這是在晉國發生的地震,而古時對於地震火山之類的自然災難非常重視,晉景公非常擔心,他當即便下令召見伯宗,尋求對策。
史料記載,晉景公派出傳驛專用的速度非常快的輕快傳車,急招伯宗入絳都商議。伯宗快馬加鞭往絳都趕,結果在路上與一輛滿載貨物的重車相遇。由於道路狹小,兩車互不相讓,堵在路上。
伯宗很生氣,畢竟自己是晉國大夫,國君有要事召見,一輛普通老百姓的車居然敢不避讓?他怒斥責重車車伕道:“還不讓開!?本官有要事!耽誤了國君大事,你擔待得起嗎?”
但沒想到,那個車伕卻道:“大夫你看,這一路上,你遇到了多少象小人這樣的車?這說明什麼?說明您不巧遇上了堵車。與其一路要與人搶道,您不如另尋快道呢。”
伯宗大吃一驚,這車伕講得有道理啊,自己的傳車輕巧,對方的是重車,調養轉彎都難。況且,一個普通老百姓居然能夠對著自己這樣的高官大夫不卑不亢,還非常理智提醒自己如何才能儘快趕到都城,這是一位高人吶。
於是便禮待車伕,問:“您是哪兒人氏?”
車伕說:“我就是絳都人。”
伯宗又問:“那現在絳都什麼情況啊?”
車伕說:“梁山崩塌,聽說國君召賢大夫伯宗回去商議對策。”
伯宗一聽,更來了興趣,便又問道:“那你認為伯宗應該怎麼建議國君呢?”
車伕哈哈一笑道:“山有腐朽所以崩塌,這是自然現象,伯宗需要提出什麼好建議啊?一切都是有法度的,比如山崩河竭,那國君就得離開寢宮,節約用度,輕車減從,撤除樂器,取消用兵。
同時開展祭祀,救濟百姓啊。這都是已經既定的,歷來都是這樣在做的,何必再商議什麼對策?所以就算伯宗再有才德,他回去還能向國君建議什麼新鮮的東西呢?”
伯宗無限感慨,他更覺得這個車伕一定是隱居民間的人才,執意要邀請他一同去見國君,有意推薦車伕出仕。
但車伕不同意:“大夫您看,小人這滿滿一車貨物,我走了誰來管接下來的事?每個人都有他的職責,大夫還是不要勉強了。”
伯宗後來另尋捷徑到了絳都,將車伕說的這套話統統轉述給了晉景公,晉景公恍然大悟,這不就是遇事別慌麼?一切皆有法度,作為國君,嚴格依法依禮去做即可。
晉景公十分信任伯宗,有意提拔他,給予他帶兵立功的機會。公元前585年,由於宋國沒有參加晉國主導的蟲牢之盟,晉景公糾集了衛國、鄭國以及部分狄人討伐宋國,晉軍便是以伯宗為帥、大夫夏陽說為副率軍討伐宋國。
晉軍進入衛國境內的針地時,副將夏陽說見衛軍根本沒有防備,便心癢起來,他建議伯宗襲擊衛國,理由非常好笑:“雖然不能攻克衛國,但如果我們襲擊衛國,一定能夠多抓一些俘虜回去。”
這個夏陽說後來也沒見諸於史料,估計這算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春秋舞臺上的表演了,想想看,這種人能夠長久麼?衛國是誰?是你晉國的盟國啊。這次出征的目的是誰?是宋國啊,而且衛國還是盟軍哩,你夏陽說居然提出襲擊自己的盟國?
所以伯宗當時便嚴詞拒絕道:“胡說!衛國因為相信晉國,所以軍隊駐紮在他們郊外而不加防守,如果襲擊他們,這是丟棄信用。多抓了衛國俘虜有個毛用?你令我們晉國失去信義,以後國君還能夠拿什麼去獲得諸侯的擁護?”
可以說,如果不出意外,伯宗應該很快位列晉國卿級班子,他已經得到了晉景公的全面信任。連伯宗也都認為自己將很快得到提拔,不免有些得意起來。
史料記載,伯宗夫人是一位仕智女性,她見伯宗常常直言不諱,盛氣凌人,經常提醒伯宗:“小偷憎惡主人,百姓討厭當官的。有人喜歡好人,也有人憎恨妒忌好人。你這樣直言不諱,小人不會喜歡你,你小心若禍上身啊。”
伯宗聽了嗎?聽了,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伯宗仍舊我行我素。有一次,伯宗回到家,而帶喜色。伯夫人問:“夫君今天為何這麼高興?”
伯宗得意道:“今天,我在朝堂發表意見,很多大夫都讚歎我說有想當年陽子風範 。”
伯宗嘴裡的陽子,即曾經的晉國太傅、大夫陽處父,以智計雄辨著稱,但也留下了華而不實的典故,最後因建議晉襄公更任中軍元帥而得罪了先氏家族,結果被先氏家族刺殺身亡。
伯夫人憂慮道 :“能夠長出長米的穀子外觀並不漂亮,有用的話哪裡用得著修飾。想當年,陽子華而不實,言而無謀,結果禍及自身,您何喜之有啊?”
伯宗不服氣道 :“你不相信?好吧,那我安排一場宴席,邀請幾位大夫來家喝酒,你在一旁聽聽,看看你夫君的本事。”
伯夫人道 :“好。”
於是為伯宗準備了一場宴席,伯宗邀請了幾位晉國賢大夫來家裡喝酒。事後,伯宗問夫人:“怎麼樣?”
伯夫人道:“確實,各位大夫才學不及夫君您。但是,夫君應該知道,現在朝中權貴當道,百姓意見很大,國家處於多事之秋,不知何時危險就會降臨。您性格耿直,總是直言傷人,妾擔心難免遭殃。請夫君考慮考慮後路吧,至少要多結交賢大夫,將我們兒子州犁託付給他們吧。”
伯宗聽後雖然不悅,但夫人之言確為金玉良言,於是與後來晉國著名賢臣、政治家、外交家叔向交好。叔向,也是我們這部書裡要重點推出的一位晉國牛人,以後會講到。後來,正是在叔向的幫助下,伯宗之子伯州犁得以逃至楚國,算是為伯氏存續了血脈。
伯宗夫人,並未在歷史上留下其名字,但正因為這段勸夫之言,使她獲得了仁智女性的美名,被西漢的劉向編於其經典名著《列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