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厲公 第9節 鄢陵之戰(3)
章節報錯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當時在鄭國地盤。這是晉楚主力部隊的第三次大規模正面交鋒。第一次,城濮大戰,晉勝楚敗。第二次,邲地之戰,楚勝晉敗。這是第三次,三局定勝負,誰勝誰就是老大。
先看看雙方陣容。
晉軍,晉厲公親自指揮,晉國四軍悉數出動,各帥佐除了下軍佐荀罃留守國內外,其他七個卿全部出場。分別是中軍帥欒書,中軍佐士燮;上軍帥郤錡,上軍佐荀偃;下軍帥韓厥;新軍帥郤犨,新軍佐郤至。
按每軍三百乘戰車計,四軍除留守一小部分外,出兵約千乘,兵力至少十萬。而盟軍則包括齊國、魯國、衛國、宋國等國部隊,但這些國家也各自有算盤:你們神仙打架,我們小鬼就跑個龍套,誰的拳頭硬,此時還不知道,先等等看。所以,史料記載,這些同盟國,基本上都是立即執行命令,但緩慢開展行動,根本沒有真正參戰。
楚軍,楚共王親自指揮,除左中右三軍外,還有左右兩廣精銳親衛,兵力也十萬左右。從兵力上講,兩軍旗鼓相當。左軍,由令尹熊嬰齊率領;中軍,由司馬熊側率領;右軍,由將軍熊壬夫率領。這三軍的主帥,都是楚莊王的兄弟,即楚共王的叔叔們。盟軍方面,主要是鄭國的軍隊。
除了這些外,必須要交待的是兩個人,兩個高階叛徒,一個是從晉國叛逃到楚國的伯州梨,一個是從楚國叛逃到晉國去的苗賁皇。
伯州梨本是晉國大夫伯宗之子,伯宗是晉國非常有名望的一位大夫,深受老百姓愛戴,結果卻在權力鬥爭中被郤氏家族給害死了,伯氏家族也遭到誅戮。這個故事我們等鄢陵之戰結束後再補上講。於是,伯州梨懷著父仇族仇逃到了楚國,被楚共王任命為大夫,此時在軍中效力。
苗賁皇本是楚國前令尹鬥越椒之子,在鬥越椒率若敖氏家族叛亂被楚莊王滅了後,若敖氏家族也遭到了滅族。所以,苗賁皇也是帶著父仇族仇逃到晉國的,被當時的晉景公委以重任,擔任苗地大夫,所以苗賁皇從此便姓了苗,此時也在軍中效力。
叛徒往往是可怕的,而高階叛徒更是可怕。兩人都對對方的戰術打法、將領特點等非常熟悉,所以在這次大戰中,兩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我們還要講到。
戰役很快便要打響了。楚共王把伯州梨找來,想聽聽他的想法。
伯州梨對楚莊王說:“大王,現在戰爭一觸即發,我們首先應統一思想,不得有任何畏懼心理。”當時,楚軍中確實還存在個別求和思想,認為與晉軍一戰勝了則是大好事,萬一敗了,則有無窮無盡的麻煩。他們的理由是晉軍現在士氣高漲,四軍將佐團結一致,且有國君親自坐鎮,不象上次邲地之戰時那樣政令不一,互不服氣,指揮失靈,才讓楚軍獲得戰機。
伯州梨很清楚這一點,大戰前,思想必須統一,既然出來打了,那就都拿出打的勇氣來,此時再搞什麼和談,那簡直是笑話。楚共王深以為然,從此,楚軍中再無人敢言和字。
“大王,微臣以為,我們必須立即發動攻擊,先發制人,越快越好。現在晉國的盟軍還在路上,如果等他們到了,雖然他們戰鬥力一般,但畢竟是齊、魯、衛、宋四國聯軍,哪怕是站在吶吶喊,對我們來講都是威脅。現在他們思想不統一,行軍速度奇慢,我們只有迅速拿下晉軍,他們一定會聞風而逃。”伯州梨繼續說。
楚共王問:“伯大夫認為什麼時候發起攻擊為好?”
伯州梨斬釘截鐵似的說道:“明天清晨我們便列陣進攻。”
“好!”楚共王一揮手,“明天全軍列陣進攻!”
楚共王還不放心,他問伯州梨:“伯大夫,你再給大家講講晉軍的作戰特點吧。”
“晉軍協同作戰能力確實略勝我們一籌,但單兵作戰能力不及我軍,大規模的混亂,我軍也不輸於晉軍。所以,如果破壞他們的協同性,那他們的戰力將大大降低。”伯州梨對楚共王講。
楚共王點點頭,說:“那如何破壞他們的協同性呢?”
“逼迫他們無法結陣。”伯州梨接著說道,“明天我們將三軍向晉軍前推至他們營前,率先佔領他們營前空地,那晉軍將無法結陣,到時大王親自擺鼓,我軍可一鼓作氣,擊潰晉軍。”
楚共王大喜,吩咐依計行事。於是,6月三十日凌晨,楚軍向晉國軍營進逼,大軍連夜在晉軍營前列陣。晉軍一看,這可不得了,因為留給晉軍佈陣的空間已經完全被楚軍壓縮!
要知道,春秋戰場可不是大軍一到,雙方便叫囂著互相進攻。打個仗是有規定的,那便是先列陣,大家先選好一個戰場,然後各自在兩邊列陣。鼓響而戰車衝鋒,士卒隨後衝殺,最後看誰頂不住了撤退。
作為當時以戰車為主力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如果不能戰車留下佈陣的空間,那便意味著失敗。
當然,這個規矩也約束了楚軍並未趁晉軍未列成陣便搞個突襲,年輕氣盛的楚共王同樣希望能與晉軍來一場真刀真槍的對戰,然後就象父親楚莊王一樣,把晉軍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