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晉厲公 第6節 麻隧之戰
章節報錯
這便是這篇鼎鼎大名的《絕秦書》,當然,原話要簡練得多,那是古人用字精練,不象我們翻譯成白話文後如此長篇大論。但對於當時來講,也確實是一長篇大論之作,作者為魏犨之孫魏相。
概括之,這一篇為討伐秦國而作的討秦檄文,是一篇徹頭徹尾的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東拼西湊、無中生有、大言不慚、極盡詆譭、混淆是非、指鹿為馬、恬不知恥、極不要臉的一篇文章!所以,當魏相把這篇文章呈現給欒書看時,欒書差點連剛喝到嘴裡的茶水都噴了出來。
晉厲公看到也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然後命令:“發出去吧,就氣死你秦國佬。”
秦桓公收到這篇長文後,看了第一段,便扔進了火爐裡。對晉國,他從來不抱以任何幻想,不想跟晉國講什麼道義。也許,老秦人自秦穆公時代開始,便在內心深處種下了對晉國的深仇大恨。
這種仇恨,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在秦康公時代被淡忘過,結果又聽信了晉國人的哄,說什麼擁立公子雍回國即晉國國君之位。夢想著融入中原的秦國,當時是多麼興奮。但就在令狐,多少秦國青壯將士被晉軍突襲而死於非命?
天將降大任於秦國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也許秦國是令人同情的,秦國好不容易平定了西戎,做夢都想著東進中原,那裡才是富庶之地,才是國家發展的方向。但一個超級大國晉國橫亙在黃河東,秦國努力了數代、花費了幾百年,就是無法跨過去。
但也許秦國是幸運的!因為同樣有一個原本與秦國相差無幾的大國,他們本來有著自己特色的血性,國力迅速強大起來。但他們不斷融入中原,將中原那一套禮儀之類的東西照搬照用,結果,國力強大了,但軍力卻弱化了。
那便是楚國。楚國在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時代,那是指哪打哪,天下諸侯哪個不服?但後來呢?楚國後來難以恢復曾經的光榮,甚至在後來差點被吳國所滅,可能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太講周禮了。
周禮是好東西,但在春秋江湖,隨時時代不斷向前發展,這種周禮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了。楚國與吳國的柏舉之戰,楚國大敗後認為,敗就是敗了,那就將殘軍撤回國,然後可以與吳國簽訂盟約,順從吳國,聽從吳國,淮水流域便讓給你吳國。
但楚國哪裡知道,吳國正是完全不顧周禮,所以戰勝了楚軍後,長驅直入郢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哪裡是講周禮的文明行為?
到了春秋後期,如果誰還死守著禮義,那誰就先走向滅亡!春秋後期的吳、越之所以迅速稱霸,那就是他們不再把戰爭的目的看成是打得你服服貼貼為止就行,而是消滅你有生力量、亡滅你的國家!
從春秋歷史發展的情況來看,象晉國,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几十年間實現迅速強大,就是基本不遵周禮,所以才會有什麼以埋伏突襲為戰術的崤之戰、以各種詭計相結合為戰術的城濮之戰、以突然襲擊為戰術的令狐之戰等等。
如果用禮來約束戰爭,那便得象宋襄公那樣,完全的貴族戰!但事實證明,凡是一直堅持著貴族戰的,都將被歷史所拋棄。
所以,被晉國牢牢阻隔在黃河以西、崤函以西的秦國,最終沒有融入中原,是歷代秦國國君的遺憾。但也許這正是秦國之幸!只是這個幸運所作出的犧牲與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但歷史,終於會讓秦國笑到最後的!
但這一次,秦國又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
公元前578年5月初,晉厲公親自出馬,晉四軍八卿悉數出動,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了,還聯合了齊國、宋國、衛國、鄭國、曹國、邾國和滕國,組成八國聯軍討伐秦國。
晉國出戰的除了八卿全部參加外,另外晉厲公戰車兩人需要介紹一下,車御郤毅,正是新軍佐郤至之弟,車右欒針,正是中軍元帥欒書之子。能夠成為國君車御和車右的,那都是重點培養幹部,相信不久後他們也應該位列晉國卿級班子行列。
晉桓公明知硬來要戰敗,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性的人,不管如何,你八國聯軍也好,你晉國佬也好,既然侵犯到了我秦國,那便來戰吧。
公元前578年周曆5月4日,雙方於秦國的麻隧(約在今陝西咸陽市涇陽縣北)大戰,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秦軍大敗。史料沒有記載這次戰役的具體經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便是秦國敗得很慘,秦國大夫成差和秦桓公的車右將軍女父被俘。
連國君的車右都被俘了,可見此戰對秦桓公來講是多麼兇險,秦桓公甚至可能受重傷,因為到第二年秦桓公便去世了。
聯軍取得大勝後,繼續向秦軍殘部追擊進發,跨過秦境內涇河,直追至侯麗(約今陝西咸陽市禮泉縣境),徹底將秦國擊潰。
然後聯軍回師,至黃河邊的新楚(今陝西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一帶)與晉厲公所率預備軍會合後,聯軍凱旋而歸。
這便是史上秦晉麻隧之戰,晉國率領的諸侯聯軍取得大捷,從此,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不敢進犯晉國,晉國基本排除了來自西線的後顧之憂。
就這樣,到公元前578年,晉國傳統三大敵人,南邊的楚國至少目前與晉國實現了和平;北部的北狄各部落武裝被殲滅的被殲滅,被融合入晉的被融合,聯姻的聯姻,和好的和好,已無大虞;西線的秦國麻燧之戰後元氣大傷,長期不敢再捋晉國虎鬚。
中原諸侯在這次麻燧之戰中,徹底見識了晉國這個超級大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從此放眼天下,有誰敢不服?
麻燧之戰唯一的遺憾是兩個人在軍中去世,其中一個是曹國國君曹宣公,在麻燧之戰軍中去世後,國內發生了重大權力鬥爭,我們在講曹國時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另一個是王室的成肅公。這裡我們簡單提提這個成肅公。
成肅公是王室這次派出參與麻燧之戰的兩位大夫之一,是周王朝京畿內的一個內諸侯國成國國君。成國,亦稱郕國或盛國,位於今河南範縣、山東寧陽縣東北一帶,國君為姬姓,爵位為伯爵。
周王朝建立後,周武王封其弟叔武於郕國,原本位於陝西西周京畿內,後來隨周王朝東遷於中原。
郕國夾在中原衛國、齊國、魯國等幾個大國之間苦苦求存,先淪為魯國附庸。到公元前686年,投降齊國,成為齊國附庸,到公元前615年再度淪為魯國附庸。
春秋後期,郕國國君淪為魯國一個大夫,最後再淪為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的食邑。直到公元前408年,齊國入侵魯國,侵佔了郕邑,滅國。後人以國為氏,這便是成姓、盛姓淵源之一。
這一次,成肅公隨軍出征,在社神廟接受祭肉時,表現得怠慢無禮。當時聯軍名義上的統帥、來自周王室的上卿劉康公就批評說:
“我聽人說,百姓承受天地間的中和之氣而降生,即所謂天命。因此就有禮義的舉止和細節規則來維護生命。能夠遵守規則的,就能護養生命而得福;不遵守規則的,就敗壞生命而取禍。
所以君子盡心於禮,小人竭盡出力。盡心於禮,沒有比恭敬更重要的了;竭盡出力,沒有比敦厚老實更重要的了。國家的大事就在於祭祀與征戰。
祭祀有向參祭者分肉之禮,出兵祭社有以牲肉頒賜眾人之禮,這些都是祭神通神的大禮大節啊。現在成君對此表現得怠慢不敬,就是拋棄自己的生命不要了!”
我們讀春秋、左傳這樣的史書,經常會見有人只要做出不合禮義的事,便會被人詛咒快死了,而且史料也總是記載這個被詛咒的人確實很快便死了。比如這個成肅公,以及接下來我們要講的三郤故事。難道,一不守禮便真要會死人?
這個當然是蝦扯蛋,人們總是記錄一些大人物的言行,有時他們的言行是否守禮更會得到關注。當有人不守禮時,會有其他的大人物予以評價或者詛咒他去死,但真正因此而死的少之又少,但如果真有因此而死了的話,那便會被史料記載下來。
這個就象占卜,被史料記錄下來的往往是占卜成真的那類,而大量的最終證明是未成真的,史料便不會記錄。
這就是原因,所以也就不必為古人這個那個神乎其神的玄之又玄的事而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