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本就是一特別想惹事的諸侯,夾在晉國和楚國兩強相爭的中間,日子本就不好過,光腳的不怕你穿鞋的,既然你晉國要欺負我們鄭國,那我們鄭國也要弄點事給你晉國佬看看。

於是,鄭國出兵討伐許國,因為許國是楚國的小弟,只要楚國大兵一來,鄭國人便光明正大投降楚國。這是鄭國人的老套路了,夾縫中求生存,他們居然找到了一條符合鄭國實際的生存之路:主動惹事,引晉國或者楚國來討伐,然後光明正大挨靠。

投降又不丟臉,丟臉的是你楚國或者晉國,連自己的盟國都保護不了。

這還不算完,鄭國派人對楚國人講,上次你們的叛徒巫臣就是從鄭國逃到了晉國。後來,他又從晉國出發,經過莒國去了吳國,這才給大楚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一下便點到了楚國的痛處。楚國二話不說,討伐莒國。本來,楚國離莒國相對較遠,莒國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挨楚國的打,結果沒作任何防備。半個月內接連被楚軍攻破三座城池!

晉景公真的火很大。公元前582年,晉中軍元帥欒軍率軍伐鄭。鄭國因為國君此時被晉國拘押著,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派出大夫伯蠲前往晉國求和,結果晉景公居然下令殺了前來求和的鄭國大夫伯蠲。

這實在是很無禮的,但晉國就是這麼霸道,你鄭國又能怎麼樣?鄭國人終於火大了,徹底倒向楚國,並向楚國求援。楚國一看中原又開始鬧起事來,令尹熊嬰齊立即率軍入侵陳國以救鄭國。

國君被你們扣留有什麼關係?我們另立一個就是。公元前582年,鄭國居然不顧被扣押在晉國的鄭成公,另立了一人做國君,當然,這是鄭國人的權宜之計,是給晉國人放的煙霧彈。

晉國人一看鄭國人仍舊不服,第二年,即公元前581年春又指示衛國討伐鄭國。衛國無奈只好出兵,但裝模作樣一番便撤軍了。而且這一招還真管用,晉國一看,你們鄭國居然另立新君?算了算了,扣著你鄭國國君已經沒有什麼意思了,還要賠吃賠住,放了吧。

公元前581年5月,晉國聯合了齊國、宋國、衛國、曹國討伐鄭國,不過這次討伐是為了送鄭成公回到鄭國。鄭國人一看,目的達到了,忙開啟城門迎接自己的國君回都城。就這樣,鄭成公終於被放回了鄭國。

鄭國一邊惹著事,一邊據說魯國也因為汶陽之地跟楚國暗搓搓接上了頭。更要命的是,西邊的秦國看看晉國的盟主之位受到了嚴重挑戰,居然聯合白狄對晉國發起了進攻。

這樣下去真的不行。已經年邁的晉景公真心希望世界能夠和平啊,但世界和平必須首先是楚國和晉國和平。那就得要有一個人作中間調停,讓某個諸侯國出面?但不知道楚國的本意如何啊,隨便讓諸侯國出面豈不是大削晉國的臉面?晉國直接派人更不行,那叫主動求和,這個臉面作為霸主的晉國更是丟不起。

晉國現在需要的是得到楚國的真實意圖。在晉景公看來,楚國近幾年來貌似有意與晉國尋求真正的和平。前面我們說過,巫臣投靠晉國後,向晉景公獻策先與楚國交好,並與吳國結盟,靠吳國的力量來消弱楚國。晉景公採納了巫臣的計策,於是晉國一方面與楚國暫時交好,當時還換回了荀罃,另一方面讓吳軍不斷騷擾楚國,成功達到了讓楚軍疲於奔命的目的。

但兩國之間並沒有真正的信任基礎,所以這些年來兩國圍繞著中原還是有不少衝突。其實,年輕的楚共王根本不想與晉國交惡,而年邁的晉景公也非常希望與楚國實現真正的和平。只是兩人都不清楚對方的真實意圖而已。

中軍佐士燮也很支援晉景公的這個想法,這一天,正是士燮陪著晉景公視察軍務,就在這次視察裡,晉景公找到了這個可以作為晉國和楚國調停的中間人,鍾儀。

鍾儀本是楚國勳縣縣尹,在公元前584年楚軍討伐鄭國時中了鄭國埋伏而被伏,並被鄭國人獻給了晉國。此時正被軟禁在晉軍一軍用倉庫裡。

晉景公見此人氣質非凡,便問道管事的:“那位戴著南方的帽子的人是誰?為何關在這裡?”

管事的答道:“這是鄭國所獻的楚國俘虜鍾儀,據說原是楚國勳公,前幾年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我們晉國。”

晉景公很不高興,楚國大夫且是堂堂一縣縣尹,怎麼可以被關起來?鄭國人也太不是東西了,怎麼可以把楚國的大夫用於獻俘?

晉景公命人釋放鍾儀,親自召見並且予以慰問。

鍾儀很感動,向晉景公行大禮,兩人便攀談起來。

晉景公問道:“寡人見勳公氣度非凡,請問您祖上是做什麼的?”

鍾儀回答道:“不滿君侯,外臣祖上是樂人。”

聽說是樂人,晉景公更加恭敬問道:“哦,勳公會奏樂?”

鍾儀對道:“這是外臣先人的職責,外臣外借不敢荒廢啊。”

晉景公命令拿了一把琴給鍾儀,鍾儀見到琴,非常高興,馬上彈奏了一首楚國名曲,晉景公聽得入了神。

樂畢,晉景公問道:“勳公能對寡人談談楚國國君是怎麼樣一個人嗎?”

鍾儀正色道:“在外議論國君,這非人臣之首,更何況,外臣也不知道寡君是怎麼一個人。”

晉景公確實非常想從鍾儀那裡瞭解一下楚共王,因為他也想著與楚國交好。於是再三問鍾儀。鍾儀無奈道:“外臣只知道,寡君做太子時,勤奮好學,不但向老師時時請教,每天早晨還向令尹公子嬰齊請教,晚上向司馬公子側請教。除此之外,外臣實在不知道寡君的事了。”

其實鍾儀也算是據實而告了,因為鍾儀本就不是楚國王宮裡的樂人,他作為勳縣縣尹,主要是在勳縣上班。而此時的楚共王還非常年輕,二十歲都不到,他又怎麼知道具體情況呢。

後來,晉景公把與鍾儀對話的事告訴了士燮,問士燮鍾儀是否能夠成為促成晉楚真正和平的中間人。

士燮對晉景公道:“主公,這位鍾儀是君子啊。說話中舉出先人的職責,這是不忘記根本。奏樂只奏家鄉的樂調,這是不忘記故舊。舉出自己的國君做太子時候的事,這是沒有私心。稱二卿的名字,這是尊崇君王。不背棄根本,這是仁;不忘記故舊,這是守信;沒有私心,這是忠誠;尊崇君王,這是敏達。用仁來辦理事情,用信來守護,用忠來成就,用敏來執行。有此四德,必能成大事。主公如果放他回楚,將主公之良意對他說,他一定能夠達成晉楚友好。”

晉景公大喜,按大夫之禮厚待鍾儀,把自己有意與楚國實現真正的和平之意對鍾儀說了後,放鍾儀歸國。

鍾儀非常高興,回國後向楚共王彙報了晉國之意。楚共王是一位繼承了父親楚莊王止戈為武的楚國國君,他確實不想跟晉國一直鬧下去,和平,一直是這位楚王的願望。於是,本著友好和平的目的,公元前581年春,楚共王派出了太宰公子辰正式去晉國聘問。

晉景公大喜,本著友好往來的目的,晉景公也派出了大夫糴茷到楚國聘問。

“糴茷,你去楚國,兩件事,第一,在徹底搞清楚楚君關於晉楚兩國締結和平條約的真實意圖後,與楚國確定正式盟會的初步內容;第二,調查一下魯國是否因為汶陽之地歸齊國後與楚國私自盟會或建立外交關係。”晉景公對大夫糴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