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晉景公 第21節 知恥後勇
章節報錯
對晉景公來講,今年的大喜事可謂是一樁連一樁。剛平滅了赤狄潞氏,又戰勝了秦國,晉景公必須大行賞賜了。
晉景公對荀林父很滿意,賞賜給荀林父的是取自赤狄潞氏的千戶狄人,然後再賞賜了大夫士渥濁!
前面我們講過,三年前,荀林父在晉楚泌地之役失敗後主動向晉景公請罪,當時盛怒下的晉景公確實想殺了荀林父治罪。就是這位士渥濁勸諫晉景公不能殺荀林父,而荀林父也確實沒有讓晉國人失望,終於在這次滅赤狄潞氏的戰爭中取得了完勝。
所以,晉景公不但賞賜了荀林父,還把瓜邑(今山西呂梁市的孝義市虢城村,古又稱瓜城)賞賜給了力保荀林父計程車渥濁。當著滿朝文武,景公對士渥濁說:“沒有大夫您的力保,寡人便搶劫了荀元帥。沒有荀元帥,寡人就不會戰勝戎人。現在荀元帥立下大功,為晉國攻佔了大片土地,寡人哪敢忘了大夫您的功勞呢?”
朝堂之上,君臣一片祥和喜悅。大夫羊舌職出班向晉景公稱賀道:“賀喜主公啊,主公賞罰分明,實乃我晉國之幸啊。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能用可用的、能敬可敬的啊,主公虛心納諫,接受士渥濁的意見,終於使元帥大展抱負,主公賞賜元帥,又賞賜士渥濁,這就是陳錫哉周啊。晉國能有國君如此,何愁不強大呢?”
羊舌職所謂的陳錫哉周,意思就是國君能夠廣佈恩賜的意思,而國君能夠做到廣佈恩賜,那晉國一定會強大。
晉景公聽了是滿心歡喜。然後,晉景公又聽從了大臣們的意見,派人去周王室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獻俘。
什麼是獻俘?就是受天子命而征伐四方蠻夷獲勝的諸侯,將包括俘虜在內的戰利品去獻給天子。堂堂晉國居然主動來獻俘,這讓當時已經不怎麼受各諸侯待見的周天子非常高興。對晉景公來講,向天子獻俘,同樣也是一件大喜事。
而對中軍元帥荀林父來說,親率三軍伐滅赤狄潞氏,終於實現了他當年為晉國制訂的圖狄之策,暫時對赤狄挑釁不予理會,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一次性解決問題,這個圖狄之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荀林父此時終於卸下了心頭那個因泌之戰而揹著的沉重包袱,我荀林父是犯過錯,但主公沒有處罰我,仍舊如此重用我,那我就證明給主公看,荀林父是值得信任和重用的!
功成了名就了,那就勇退吧。為了晉國,中軍元帥荀林父確實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刻了。滅了赤狄潞氏後,荀林父向晉景公提出了辭職:“主公,承蒙您的信任,讓老臣戴罪立功。上天總算沒有虧待老臣,在主公您的領導下,老臣總算為晉國滅了赤狄潞氏。雖然,老臣尚有報效國家之心,但實在無輔佐君主之力了,也曾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中軍帥之職,責任重大,臣懇請恩准老臣告老還鄉吧。”
晉景公沉默了,他知道這些年來自己的這位愛卿憋著一口氣,沒日沒夜操勞軍國大事,身子骨早就垮了,是啊,象這樣的股肱之臣,是應該讓他休息了。
就這樣,荀林父辭去了中軍元帥一職,晉景公任用了荀林父所推薦計程車會為中軍帥。公元前593年,荀林父病逝,諡號為“桓”,人稱中行桓子、荀桓子。
荀林父,前面我們已經講了很多他的故事了。他是晉國名臣荀息之孫,最早於公元前633年以晉文公的車御職務登上晉國的春秋舞臺,並於公元前632年在晉文公軍制改革後擔任中行將,所以荀林父一脈便從荀氏家族中別為中行氏。
關於荀林父的出生,有一個傳說非常有意思。說是晉國冶氏家族(晉國的冶氏家族可能源於周王朝時掌管兵器冶制的官,掌制兵器,以其世官為氏)有一個女奴患了重病,被主人拋棄於汾河邊。眼看就要病死了,幸虧晉國大夫舞嚚(yín)的馬僮(養馬的奴隸)來汾河飲馬(所謂飲馬就是讓馬喝水的意思)。見到有一姑娘躺在那裡,便上前去看。
女奴見了馬僮,有氣無力地說:“我剛剛做了一個好夢。”
馬僮便問她:“你做了什麼樣的好夢呢?”
女奴說:“我夢見自己乘水而行,來到黃河、汾水交匯的地方,發現那裡有三匹馬在我面前起舞呢。”
包括春秋在內的許多史料,記錄了不少夢的故事,而夢,永遠是當時人們很關心的一個話題。其實這個女奴所謂的夢,極有可能是她在恍恍忽忽中看到了馬僮趕著一群馬來到她不遠處而已。
馬僮非常同情女奴,他便立即回報了主人舞嚚。舞嚚也頗為奇怪,便親自前往汾河邊檢視。女奴奄奄一息,舞嚚探了探她的鼻息,對馬僮說:“快快,尚有救。”
就這樣,舞嚚救起了女奴,瞭解了她的主人是誰後,舞嚚出贖金將女奴給買了回來。女奴病癒後,成為舞嚚的一名侍妾,不久為舞嚚生下了一個兒子。據說,這便是荀林父。
當然,這只是關於荀林父的生世的一種說法,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即可。畢竟,舞嚚之子為何叫荀林父?我們一直把荀林父歸於荀息之孫,但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沒有史料記載過荀林父與荀息之間有什麼聯絡。
荀林父的一生,先後經歷晉文公、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和晉景公五位國君,是正宗的五朝元老,先後擔任上軍佐、中軍佐,至晉景公時出任中軍元帥,位極人臣。
荀林父為人謹慎,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副手,但作為一把手,他的小心謹慎便容易表現為優柔寡斷,終於導致他指揮的對楚泌之戰的失利。
免罪的他從此履職更加勤奮,尤其注重令行禁止,他從晉秦河曲之戰、晉楚泌之戰等重要戰役中晉軍或無功而返,或大敗虧輸中得出一個教訓:晉軍並非戰鬥力不行,晉軍的主要問題在於號令不一,各將佐、軍中大夫自行其是,軍紀不嚴。
所以,自認為戴罪之身的荀林父從此全身心撲在對晉軍如何統一思想、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教育整頓中。
比如,前面我們講過,晉國在泌之戰失敗後,很快在鄭國搞了一次大閱兵,其實正是荀林父藉此整頓軍紀,同時起到震攝鄭國的作用。
正是因為荀林父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分析了晉軍存在的短板,更憋著一雪恥辱這口氣,終於使他在指揮消滅赤狄潞氏的軍事行動中取得了完勝。
這便叫知恥後勇!單憑這一點,荀林父足可以評得上春秋名將、名帥、名臣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