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們的慣例,新君即位,得先交待一下國際形勢。

此時的周天子是周定王,這位可憐的周天子在位期間給我們留下的故事主要的便是楚莊王打著勤王的旗號,討伐了陸渾之戎。然後,在洛邑搞了一出中原問鼎的故事。

當然,故事的主角是楚莊王和王孫滿,但不管如何,這是周定王時期的故事。我們最關心的是幾個大諸侯國的情況。

首先必須要講楚國,此時的楚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達到了高峰,國君楚莊王更是一位連續平定了國內公族公子燮、大夫鬥克叛亂、附庸國屬國舒國宗國巢國等國叛亂,平滅東夷諸國作亂,以及原征服國庸國、麇國造反,以及令尹鬥越椒為首的鬥氏家族叛亂。

然後相繼滅庸滅舒,任用賢相孫叔敖,國內大治。此時的楚莊王一心北上中原與晉爭鋒,誓報城濮之戰,並爭春秋霸主之位!

秦國呢?秦國現在基本消停了些,這主要是趙盾執政中軍元帥時打下的基礎。此時的國君是秦桓公。

東方大國齊國是不老實的,總想著給晉國弄只小鞋穿穿,老牌強國的面子一直掛在臉上。此時的國君是齊惠公。對齊國,晉國必須要當心,必要時得揮出大棒,象這樣的東方大國,必須令其老老實實歸順於中原諸侯聯盟。

宋國、鄭國、曹國、衛國、魯國等國總算還是歸順晉國的。其中最忠心的是宋國和鄭國,但這兩個諸侯總被楚國欺負,需要好好照顧的。宋國國君是宋文公,鄭國國君是鄭襄公。

魯國是三心兩意的,前幾年剛被晉國修理過,國君魯宣公甚至還被晉國扣押過一段時間。對了,魯國現在是鐵心與齊國站在一起的。

曹國國君是曹文公,這是一個鐵心追隨晉國的諸侯。衛國國君是衛穆公,他與晉景公一樣,都是於公元前600年繼任為國君的。衛國也是鐵桿小弟。

至於其他的小國,如燕國是燕宣公時期,許國是許昭公時期,邾國是邾定公時期,杞國是杞桓公時期,紀國是紀莊侯時期,莒國是莒渠丘公時期,滕國是滕昭公時期,這些暫時可以忽略不計,基本都是追隨晉國的。

需要點到的是另外幾個諸侯。一個是陳國,此時的陳國國君是陳靈公。此時的陳國更是一個爛透了的國家,國君陳靈公與兩位公族大夫一同與另外一位公族大夫的遺孀夏姬搞通姦,很快便將發生內亂。

對了,陳國剛剛被晉國修理過,中軍佐荀林父剛剛在公元前600年率諸侯聯軍討伐過陳國。雖然史書記載荀林父無功而返,其實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陳國根本無力抵抗,應該是很快便投降了的,所以此時表面上是歸順晉國的。

一個是蔡國,國君是蔡文侯,幾乎毫無作為,但基本上是追隨楚國的。

再就是正開始在春秋舞臺上亮相的吳國,以及後來的越國,此時都是楚國的盟國。

好了,基本情況就是這樣:此時與楚國結盟的國家主要有蔡國、吳國、越國、秦國。

與晉國結盟的國家主要有宋國、鄭國、魯國、衛國、曹國、燕國、許國、邾國、杞國、紀國等國。

表面上臣服晉國但內心不服的主要是齊國。

對晉國來講,還需要考慮的一個國際關係便是北狄,尤其是北狄中的赤狄,現在是晉國的重要敵人。

剛剛坐上晉國國君之位的晉景公屁股還未坐熱,春秋江湖又出事了!公元前600年,楚國又北上了,根據楚莊王的戰略,楚軍的進攻方向當然是鄭國。

作為中軍元帥,郤缺二話不說,率聯軍便奔赴鄭國,並且在鄭國的柳棼擊敗了楚軍!

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史料的記錄實在太簡單了,而且,不同的史料記載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說是郤缺率聯軍擊敗了楚軍,有的說是荀林父率聯軍擊敗了楚軍,還有的乾脆就說鄭軍自個兒擊敗了楚軍。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柳棼之役,楚軍是敗了。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楚軍雖然敗了,但不象一般的諸侯國一樣,既然敗了,便消停個一段時間。

但楚國不,楚莊王根本不在乎一個小小的軍事失利,史料記載,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楚軍連續進攻鄭國。

我們在《楚國風雲》裡,已經很清楚地整理出了楚莊王進攻鄭國的戰略意圖:北上中原必然先得鄭國,而得到鄭國對楚國來講是很輕易的,但這不是最終目的!

楚莊王的最終目的是擊敗晉國,以報當年楚國在城濮之戰中的大敗之仇,從而確定新的中原霸主。但晉軍貌似很忌憚楚軍,所以往往是要麼不接觸,要麼就小規模的打一仗。

楚莊王需要的是晉國三軍與楚軍的終極一戰,一戰而定天下誰為霸主那種級別的。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楚莊王不斷示弱,在小規模的對晉作戰中,屢屢敗北,這便助長了晉軍某些將領的驕橫之氣。

這是誰也未曾想過的,是啊,晉國這麼強大,打誰誰就會服,連楚軍也屢屢敗北。但誰會想晉國的強大背後,正是陷入了楚國這位現任英明國君楚莊王精心擺下的一盤大棋局呢?

所以,當儘管楚軍在柳棼之役被晉鄭聯軍擊敗,但很快又捲土重來,我們來看看這些年楚國是如何圖謀鄭國的。

公元前600年,楚伐鄭,晉國由代行中軍元帥郤缺率軍援鄭,雙方爆發柳棼之役,楚軍敗。

公元前599年,楚再伐鄭。連續幾年被楚國打擊的鄭國實在是受不了了,鄭國決定表面上臣服一下楚國,以免受連續的兵禍。

但晉景公聽說鄭國臣服了楚,非常生氣,立即組織了聯軍討伐鄭國。這一次,是由剛在兩年前提拔為上軍帥計程車會率領晉軍討伐鄭國,鄭國一看惹怒了盟主,只好立即表示歸順晉國。

楚國一看鄭國這根牆頭草又倒向了晉國,於是再次舉兵北上,與晉國聯軍在鄭國的穎北(即穎水之北,約在今河南禹縣北)爆發了戰爭。結果是按楚莊王的戰略意圖而走的:楚軍敗走。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再次發兵討伐鄭國,鄭國這一次乾脆不抵抗了,直接表示歸順楚國。楚軍撤退後,鄭國又立即派人赴晉國說明原因,與晉國再次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