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與楚國交鋒,趙盾心裡是酸楚的。他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敢與楚國開戰,因為自己害怕被楚國打敗。

那西線秦軍來犯又怎麼了?又不是沒有防守力量,秦軍也遠沒有楚軍那麼厲害,以西線秦軍來犯為由撤軍,那只是自己給自己找的一個藉口。

但這個藉口必須要借到底,因為國君肯定對自己不滿意了。

是的,此時的晉靈公已經18歲了,他很想親政了!他不喜歡趙盾,或者說他恨趙盾。母親抱著他在趙盾面前哭泣哀求的場景已經成為他揮之不去的陰影,他最希望的就是趙盾犯錯,只要你趙盾犯下大錯,那寡人就要想辦法收拾你!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全世界的諸侯中,晉國國君的權力是很大的,這個很大是相對於其他諸侯而言,我們在講趙盾改制時會講到。反正現在就是別看你趙盾是中軍大夫,但再怎麼著也是受制於國君的。

晉靈公開始要權,開始展示自己的存在,開始對趙盾執政的不滿,這便是趙盾不敢犯錯的原因,這便是趙盾不敢在北林與楚軍直接開戰的根本原因。

那就這樣撤軍了,便不犯錯嗎?這個倒真不犯錯,因為趙盾有理由,西線有秦軍來犯。而且,撤軍的命令來自在絳都的晉靈公。

對趙盾來講,在中原打楚國風險很大,但在西線打秦國,趙盾信心滿滿的。

本來,秦國與晉國因為士會回國總算實現了短暫的和平,晉軍要去中原走一走,必須消除西線來自秦國的威脅。

但現在秦國貌似消停了,但這種消停是自然產生的,並沒有用盟約的形式給確定下來,所以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為解決西線之患,晉國必須與秦國結盟。但晉國主動去要求和秦國結盟,那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至少大失晉國面子。

趙穿出了個主意:與秦國先交交手,然後兩家坐下來談。

具體辦法也很簡單,不是直接與秦國交戰,而是討伐崇國!

崇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早在夏、商朝時期便存在了,最早是由堯帝封給鯀的,具體在崇地,即今天河南登封市嵩山附近。商滅了夏後,崇國被迫西遷去了關中,具體約在今天陝西西安市戶縣一帶。

西周部落崛起時,崇國便被西周所滅,我們在看《封神演義》時知道有一個崇黑虎,那便是崇國國君崇侯虎之弟,騎一頭火眼金睛獸,攜一隻鐵嘴神鷹,率三千飛虎軍的那位,給姜子牙率領的周軍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這當然是神話傳說,但也是中華文化,封神演義是筆者很喜歡看的,與西遊記、聊齋志異、搜神記、山海經等一樣,這是經典的神話了。當然,崇國也是崇姓的淵源。

趙穿說要討伐的崇國,其實已經是不存在了。但也有可能,崇人部落還是存在的,但此時的關中一帶,已經由天子周平王封給了秦國,所以如果崇國仍舊存在,那也一定成了秦國的附庸。

趙穿的意思就是,討伐離晉國相距較近的崇國,那秦國必定會來救援。然後趁機與秦國講和,這既人為地製造起了一場西線戰事,又及時解決了問題,從而掩蓋了趙盾率晉軍主動從中原的北林之戰中撤退的尷尬。

趙盾大喜。於是,公元前608年秋,晉軍討伐崇國。

崇國當然很輕易被強大的晉軍給侵入了,但令趙盾意外的是,秦國根本對此無動於衷!也就是說,秦國根本不給趙盾任何面子,沒按趙盾設想的方案行動。

這對晉國來講反而成了真正的麻煩,因為本來秦晉兩國已經和平了一段時間,現在是晉國又主動挑起了戰事。秦國雖然此時不予理會,那總有一天會來報復的。

秦國的報復第二年便來了。史料記載,公元前607年,秦軍大舉入侵晉國,攻佔了晉國的焦邑。這正是趙盾之所以在北林倉促撤軍的原因,趙盾從北林撤軍後,便立即奔赴焦邑,但秦軍在焦邑燒殺搶掠一番後再揚長而去,根本不與強大的晉軍接觸。

趙盾沒有辦法,部署了適當防備後再次撤軍。而中原的鄭國那邊,卻是趙盾必須要應對的。因為此時的鄭國,已經向天下諸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跟著楚國混了。

如果讓這種風氣漫延,那陳國、蔡國、衛國、曹國等等中原諸侯又要倒向楚國。這可不行,公元前607年夏,趙盾又組織了宋、衛、陳聯軍,再次討伐鄭國。

楚國又迅速北上,而且這一次是由令尹鬥越椒親自率軍救鄭。楚國離鄭國相對較近,就在鄭國以逸待勞,等待晉國聯軍前來。

很顯然,此時的楚國,一直想著與晉國來一次面對面的直接決戰,以報當年城濮之恥。但趙盾會對楚軍開戰嗎?當然不會。

聽說楚軍又北上了,趙盾對大家說:“算了,我們不與南蠻子計較,撤吧,象鬥越椒這種人,根本不需要我們去教訓他,這種人狂妄自大,遲早要搞叛亂,最終肯定不得好死。”

哈,趙盾又撤軍了。反正這段時期,晉國給各國諸侯的感覺就是當這個諸侯盟主當得很辛苦,既要到處救火,卻總是勞而無功。而且,貌似很害怕楚國,不敢與楚國真刀真槍幹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