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靈公就這樣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這是一位悲劇型的晉國國君,從一開始便註定了悲劇,然後再以悲劇結束,最後被歷史所討厭。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晉靈公的悲劇人生吧。

一開始,晉靈公的父親晉襄公英年早逝,年僅四歲的晉靈公即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首先,他從來沒有接受過關於如何當一個好國君的教育。沒有任何史料表明晉靈公是有師傅的,可以相信的是,當時的中軍元帥趙盾主動挑起了教育晉靈公的重任。但晉靈公太年幼了,趙盾又太忙了,真正在教育晉靈公的,可能便是他的母親穆贏。

但在穆贏的眼裡,趙盾是一個可恨的人,因為趙盾曾經想廢了晉靈公,另立他人。穆贏是靠女人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最終迫使趙盾妥協。這個過程,穆贏是很艱苦的,她為自己的兒子付出的代價當然是很大的。

所以,晉靈公很小便受到了來自母親類似這樣的教育:“當心點,趙盾這人很壞。”這樣一來,慢慢長大的晉靈公根本不會聽趙盾的,反而隨著逆反心理的不斷增長,他積累起恨趙盾的力量。

晉國是一個特殊的諸侯國,其特殊性最明顯的便是晉國沒有真正的公族。也就是說,自晉獻公開始,晉國除了世子外,其餘的公子都必須到國外生活,目的也是為了確保世子之位沒人來搶。

但這樣導致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那便是公族的力量極其弱小。晉靈公身邊除了一個母親,根本沒有叔叔伯伯之類的來幫助他教育他,也沒有一個伯伯叔叔可以讓自己依靠。

沒人來管教他,使他成長為一個紈絝子弟。史料記載,晉靈公以彈弓傷人為樂,養狗為樂,追求奢華生活為樂,率性而為,直到草菅人命。

趙盾勸了嗎,當然勸了,史料記載,趙盾是經常在勸導他。但趙盾不是後來的諸葛亮,因為他一直受晉靈公的提防,不可能成為晉靈公的相父。

晉靈公更不是後來的贏政,他沒有真正受過苦,不可能成就一位有著堅毅果敢特質的國君。

當然,晉靈公一開始是必須聽從趙盾的,這種聽從是無可奈何的。但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他慢慢懂事,逐漸需要塑造自己作為國君的無上權威。於是,他開始動用起自己的權力來。

在晉國,國君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這一點也是其他諸侯國所不同的。沒有公族對晉國公室來講是一種消弱,但沒有公族說明財富、土地和權力都集中到國君身上了。於是,晉靈公開始親自著手治理起國家來,內政和外交,但凡有機會,他都要去插手。

於是,晉國曆史上的一些怪事來了。比如,河曲之戰未能取勝的責任,居然直到七年後才來追究,可憐了胥甲,被迫流亡陳國。但晉靈公不敢對趙氏動手,趙穿就逃到了一劫。當然,趙穿的逃過一劫,趙盾是透過讓趙穿立功,即讓趙穿以晉國公婿的身份去鄭國作人質,使他將功補過,從而得以保全。

又比如,公元前607年,為救宋國,趙盾率軍出征,在北林與楚國相峙。結果是趙盾成了趙跑跑,但這真是趙盾的本意嗎?不,這是晉靈公的命令。晉靈公幹涉了趙盾的用兵,使趙盾不得不撤軍。

當然,我們在講北林之戰時已經講過,對趙盾來講,在戰勝楚軍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他確實不敢輕易與楚軍開戰。一旦戰敗,趙盾將完全被正在茁壯成長的晉靈公給壓制。所以,當時的趙盾是很糾結的。

同樣糾結的是當時的晉靈公,因為如果趙盾率晉軍在北林大敗楚軍,那趙盾的功勞更大,權勢更盛。正在茁壯成長的晉靈公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於是,晉靈公令趙盾撤軍,撤軍的理由還是編出來的:西線秦軍來犯。

當趙盾回國後趕赴西線,卻發現這居然是一個大忽悠。可以想象的是,如同三國演義裡蜀帥姜維已經兵圍魏國司馬氏兄弟於鐵籠山,只差一步就可以滅了司馬氏,但蜀後主劉禪卻詔令姜維退兵。姜維回國後,當然是當面質問了後主劉禪,趙盾回國後也肯定是質問了晉靈公。

晉靈公因此而感到害怕了,他感覺到只要有趙盾的存在,他這個國君當得很不是滋味,於是他決定除掉趙盾。

對晉靈公來講,貌似老天是不會幫他的,因為他三番五次想除掉趙盾,結果卻沒有成功。

當趙盾終於明白過來,自己的權勢成了最大的生命隱患時,趙盾只能選擇逃亡。主公,那就把一切都還給你吧,晉國,就交給你了。

但趙盾的逃亡,使趙盾的一幫堅定擁護者的利益立即受到影響,比如趙穿。趙穿在晉國也算是一位到處惹事的主,率性而為,天不怕地不怕,原因之一趙穿是晉國的公婿,前國君之女婿,原因之二是趙穿是趙氏家族當時的二號人物。

而原因之一讓趙穿遊離於趙氏家族之外,趙盾不敢對他有過多約束;原因之二讓趙穿有了趙氏家族的依靠,全晉國幾乎誰都不敢惹他。

所以,當趙盾逃亡後,天不怕地不怕的趙穿就果斷幹掉了晉靈公!

好了,晉靈公,走吧,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