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提彌明的拼死阻擋下,趙盾獲得了一些寶貴的逃命機會。但宮廷可不是老百姓的家,那裡大著呢。

趙盾根本沒有逃不出宮,他使出吃奶的勁,將自己的短跑速度提到極致,但追兵還是在殺了提彌明後趕了上來。

趙盾長嘆一聲,心想今天難道真是自己活在世上最後一天了麼?追兵很快趕上,其中有一人異常驍勇,衝在最前面,手中一杆大戟,戟尖明晃晃耀著午後的陽光,讓一個勁往前跑的趙盾都感覺到了寒光。

突然,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只見那衝在最前面的甲士突然對趙盾大叫:元帥快跑!

然後,轉過身去,將大戟揮了個半圈,頓時將其身後數名甲士砍翻在地!

眾甲士哪裡會想到自己的戰友中會突然出現幫助趙盾的人?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那甲士一擊得手後,連續出擊,又砍翻數人。隨後,跟著趙盾往宮門外跑。

趙盾轉身一看,也驚得差點不知道要逃命了,只聽那甲士急道:元帥快跑。隨後又轉身一戟,將衝殺上來的一個甲士給刺倒。

此時,守候在宮外的趙朔終於得到趙盾在宮裡遇險的急報,已經率家丁殺進宮來,終於將趙盾給接到。

趙盾一把拉住那位甲士的手,把他也拉到自己的車上,眾人也不敢停留,急駛出宮去。

趙盾死裡逃生,但畢竟是執政晉國多年的中軍元帥,此時也並不手足無措。他命令趙朔,立即解散趙府,願回家的一律給予盤纏回家,願繼續跟著趙盾的,立即帶上必要的財帛細軟流亡。

趙盾為什麼要流亡?因為他知道既然國君想要殺自己,而且居然已經到了在宮中設宴殺自己的地步。雖然自己僥倖逃脫,但國君肯定留有後手,很快派兵來剿滅趙家,此時是三十六計走上上計啊。

到這個時候,在趙盾的眼裡,國君是最大的,君要臣死,臣肯定得死。他沒有辦法,只能選擇逃亡。

在逃亡的路上,趙盾身邊一直跟著那位拼死救他的甲士。此時安頓了一切後,趙盾連連向那甲士致謝:“今天若不是壯士相救,老夫死無葬身之地矣。壯士大恩,老夫不敢忘,請問壯士是何人?為何要涉險相救老夫?”

那甲士卻跪地下拜道:“元帥,小人靈輒,就是那年的翳桑餓人啊。”

翳桑餓人?趙盾頓時想起來了。原來,幾年前的一天,趙盾赴首陽山打獵,在翳桑這個地方突然發現了一人倒在路旁。

趙盾得報後親自去看是怎麼回事,結果發現原來此人因為飢餓而暈死在路邊。趙盾急命人搶救,才使這人不致餓死荒野。

趙盾見那人儀表堂堂,且非常壯實,卻居然窮途末路至此,便問情由,那人對趙盾道:“小人是遊學的晉人靈輒,可慚愧啊,在絳城整整三年,卻沒有謀得好差使,想起家裡尚有母親,應先照顧母親,所以便回家探母。結果這路上,盤纏全部用光了,小人又不願行乞,更不能越貨搶劫,終於落到今天這個地步。若不是大人相救,小人恐怕要成為野獸之食了。”

趙盾非常同情,命人給靈輒端來一大盤飯菜。誰知靈輒只吃了幾口,拿出一個口袋來,將剩餘的飯菜都包在了口袋裡。趙盾笑了:“壯士既然餓了,那為何不吃完呢?”

靈輒恭恭敬敬答道:“小人雖餓,但三年未回家,不知家中老母是否更餓?此時有這樣的上好飯菜,小人不敢獨享,還請大人允許小人打包帶給母親吧。”

趙盾大為感慨,對靈輒道:“壯士快吃完吧,老夫再命人準備一份便是。”說完,命人再次準備一份飯菜,另外還特意加了幾大塊牛肉給靈輒。

“看壯士那麼有孝心,這些肉就請壯士拿回去孝敬母親吧。”趙盾道。

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吃肉的是什麼人?吃肉的,也被稱為肉食者,只有大夫才有資格吃到肉。此時趙盾居然贈送這麼些牛肉給靈輒,讓靈輒感動萬分,再次行禮致謝。

象這樣的好事,趙盾當然不止對靈輒一人這樣做了。趙盾自幼困苦,他生在翟國長在翟國,父親趙衰當時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自己過著沒有父親的北地艱苦生活,自然懂得窮人之不易。所以但凡有救濟他人的機會,他一個也不放過,這也是趙盾一直能夠被晉國人所稱道的一方面。

趙盾不知道的是,後來靈輒再次回到了絳城,並當上了公務員,因其武藝高強,成了晉靈公的宮廷衛士。

這次,靈輒以及其他衛士受命襲殺趙盾,一開始他與其他人一起埋伏在宴會廳幃幕裡,沒看到趙盾。到後來,眾甲士圍攻提彌明時,趙盾已經逃出廳外,直到提彌明被殺死後,他為立功,第一個衝在前面去追殺趙盾,結果走近了一看,原來自己受命要殺的趙盾,居然便是當年在翳桑救了自己性命,並且贈予自己母親牛肉食物的大恩人啊。

於是靈輒迅速從追殺趙盾的衛士變成了保護趙盾的衛士,可以說,沒有靈輒在最後關頭拼死保護趙盾,趙盾是不可能逃出宮廷的。

趙盾感慨萬分,行善而積德,德厚而必有回報,自己想當年的一次贈食,讓自己在今天保住性命。

趙盾請靈輒留在自己身邊,靈輒卻搖搖頭道:“元帥,小人今日所為,只為報恩。既然恩已報,小人心願已了。但小人違反國君之令,已是背叛了國君,已經沒有留在晉國的資格了,請允許小人流亡謀生吧。”

這便是翳桑餓人的典故,意思就是知恩而報恩。靈輒,可以說是晉國曆史上的一個小人物,或者甚至說,這個人在歷史上就出現了兩次,一次快餓死之際趙盾救了他,一次是趙盾快要被殺死了救了趙盾。這是什麼?這便是報恩。

會感恩能報恩的人,總有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在支撐他們,這種東西我們叫氣節道義!或者說,這便是當時春秋時期這些人的初心,因為他們自小便接受禮義廉恥的教育,在禮義廉恥面前,個人利益包括財富、仕途甚至生命,都是次要的!正因為他們堅守著自己的這種初心,使他們雖然只是小人物,但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