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晉襄公一邊收拾秦國,發動崤之戰,一邊繼續著國喪,到公元前627年4月份,晉文公下葬,國喪暫告一段落。

晉文公自公元前628年12月薨,到第二年4月份下葬,正好符合“諸侯五月而葬”的禮制。但晉國能夠做到一邊辦國喪,一邊取得崤之戰大捷,晉國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

接下來,按先軫的方略,晉國應該考慮北狄部落了,而北狄不需要晉國考慮先動手了。北狄此次選擇掠奪的物件倒不是晉國,而是齊國!對北狄人來講,晉國大喪正是好機會,而齊國剛開始走向衰落,想當年齊桓公搞的那一套尊王攘夷讓這些少數民族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此時不搞點報復行動實在對不起自己。

這裡,我們講講北狄那點事。

北狄並不是一個武裝,而是指很多狄人武裝。據說,狄其實就是商代的鬼方部落,鬼方,又叫易國,是夏商時居於我國西北方的部落,是商帝國重點打擊的物件之一。

史料記載,當時鬼方所處的漠南地區多次發生大規模戰爭,這些戰爭都是由商王朝發動的討伐戰爭。鬼方人不斷被驅逐,有的甚至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

到了春秋時,西北的少數民族部落不再被稱作鬼方,而統一稱作戎。相對於西戎,由於這些戎主要在西北,故記錄為北戎。後來為了區別四方少數民族部落,史料的記載分別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之稱。所以鬼方演進到春秋時期,應該算是北狄了。

北狄有許多部落,其中有一支部族人喜好穿紅色衣服的便叫赤狄。當年入侵中原,直接滅了邢國、衛國的那一支狄人便是赤狄,也稱赤翟。另外還有長狄、白狄,史料未見其得名之因,但極有可能是依據形體膚色來命名的。

到後來戰國時期以及秦漢時期,大名鼎鼎的匈奴,其實便是曾經的北狄武裝。

北狄並非一個部落,更不是一個國家,北狄不但有赤狄、長狄、白狄等大部落,大部落中又有小部落,各部落之間經常互相攻伐。赤狄與白狄便經常互掐,象晉文公重耳曾經逃亡了12年的那個翟國,便是白狄。北狄的部落太複雜了,我們簡單提幾個與晉國有關的幾個北狄部落。

當時趙衰與重耳所娶的叔愧、季愧兩姐妹所在的部落,便是赤狄中一個叫廧咎如的。晉獻公其中有一個夫人小戎子,那應該是來自小戎部落的(當時驅戎、大戎、小戎都稱為狄)。

秦晉之好時,公元前638年秦穆公與晉惠公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所以才有後來楚莊王伐陸渾之戎並問鼎中原的故事。晉國與姜戎的關係比較鐵,這次對秦崤之戰,便是聯合了姜戎部落,這支部落也是被晉國安置在晉國南部一帶生活的。

姜戎,其實就是想當年引犬戎攻入鎬京導致西周滅亡的那個西申國。此時,西申國已經被秦國所滅。

反正在晉襄公時期,晉國周邊的北狄主要有南部的姜戎,西北的白狄,北部、東南部的赤狄等。而現在,晉襄公要對付的正是白狄。此時,白狄正在武裝入侵齊國,齊國立即向晉國求援。

但白狄武裝來去迅捷,這裡打一槍那裡放一炮,搶劫掠奪一把就走,還沒等晉國商議如何去救齊國,白狄武裝倒主動侵犯到晉國地界了。

在白狄武裝看來,什麼齊衛鄭燕晉,這些都是中原,都是富得冒油的地方,哪裡會分得清誰的地盤?於是,搶來搶去,便搶到了晉國的地盤。

不把你白狄武裝給收拾了,那咱晉國枉稱諸侯之長嘍!晉襄公大怒,命令先軫立即組織迎頭痛擊

。公元前627年8月,在中軍元帥先軫的統一部署下,晉軍將決戰地點選擇到了箕地(今山西省榆社縣講堂村西南一帶),晉襄公親自出徵。

先軫繼續展示著他的名將,這次決戰,先軫仍舊採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晉軍先在箕地設好包圍圈,然後便是安排一支小部隊前去搦敵,只許敗不許勝,且戰且退,將白狄軍隊悉數引入包圍圈,然後是盡殲之!

在先軫看來,這支白狄武裝生性殘忍,必須悉數殲滅,否則漏網而去的那些傢伙,用不了幾年又會死灰復燃,這對晉國的西北邊境來講是一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