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晉襄公 第7章 晉襄公 第2節 死而復生
章節報錯
晉襄公即位後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辦好父親晉文公的喪事,這是國之大事。首先得給晉文公定一個諡號,因為接下來的一切都要按諡號去進行,比如靈牌、訃告、墓碑等都需要用到諡號,總不能在靈牌上寫晉國國君姬重耳之位吧。
諡號是指一個人去世後,後人給予評價的字,這是對歷史人物的一種蓋棺定論,也就是說,必須是去世後才有的。曾經讀到不少材料,如“報告桓公”、“宋襄公在上”、“報告大人,天子周平王剛頒佈詔令”等等,甚至還有的到了銀幕上,這些都是明顯的錯誤。
蓋棺定論,但這個論在春秋時期,往往只用一個字來定,晉文公一生文治武功,創立了晉國霸業,“有經天緯地之才”,故曰“文”,這便是我們一直在講的晉文公。而晉文公生前,人們對他的稱謂一般是“主公”、“君上”、“國君”等,當他還沒當上晉國國君時,則稱“公子”。
諡號定了,接下來便是發出訃告,向周天子報告,向天下諸侯發出通告,這便是訃告。其中,如果是盟國,必須發出訃告,而盟國也必須在接到訃告後派人前來弔唁,這都是當時的禮儀。
然後是殯,即停屍,當時禮制是天子七日殯,即停屍七日。諸侯五日,大夫三日,士一日。在這段時間裡,親朋好友均至。
殯後才是葬,即屍體入棺,當時禮制是天子七月而葬,即屍體入棺再放七個月。諸侯五個月,大夫三個月,士一個月。在這段時間裡,接受有關方面的弔唁。象晉文公,有整整五個月的時間接受同盟各國的使者派來的弔唁,即“同盟至”。如果是某大夫卒了,則是三個月內,“同位至”,即接受相同級別的有關人士的弔唁。某個士則是一個月內,“外姻至”,即遠方的親朋好友來弔唁。
接下來是下葬,即入土。
而這個過程,兒孫需要三年的時間去守喪。這個三年並不是指整三年,春秋時期的規制是27個月,當時普遍認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所以父母去世得用27個月去守喪,這是一種報答父母之意,所以守喪也叫守孝。
而守喪期,必須呆在家裡,斷絕娛樂和交際,吃什麼、穿什麼、早晚做什麼都有規定,以示哀思,也稱“守孝”。
之所以講這些繁瑣的東西,那是因為圍繞晉文公去世,有故事好講,有戰爭,也有謀略,也有歷史文化習俗的形成。
由於當時晉文公的祖廟是在曲沃,因為晉文公這一脈本來是晉國小宗,其根據地就在曲沃,是曲沃透過數代人的努力最後奪取了晉國政權,小宗替代大宗。所以晉文公的靈柩要運往曲沃下葬,並且將牌位置於祖廟。
就在靈柩運往曲沃的途中,突然晉文公棺材裡面發出一陣聲響,史料記載“牛鳴般聲音”。晉文公難道沒死?
史料記載了“晉文公死而復生”這檔子事。負責祭祀的正是大卜郭偃,他就在靈柩旁邊,急忙湊上前去仔細聽聞,過了一會,聲音消失了。
郭偃嚴肅地對大家說:“先君顯靈,他告訴我們,要當心有西邊的軍隊攻擊晉國,提醒早作準備。”
郭偃的話非常有份量,再加上又是先君的囑咐,晉襄公不敢怠慢,一邊命令喪禮繼續進行,一邊召開十卿會議研究商量。
有人要說,你這樣說太離譜了吧,把故事寫成了神話傳說?別急,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因為在晉文公五月而葬的過程中,周天子派人來弔唁了,齊、鄭、魯、衛、宋、曹、陳、蔡、莒等等只要當時叫得出名字來的各中原諸侯,接到訃告後都派出外交團隊來晉國弔唁,這可是中原霸主去世,誰敢不來?誰那麼愚蠢不來?
但就有一個諸侯沒來!當然,楚國肯定是不會來的,那是敵對國家,城濮一戰決定了晉楚將進入長期的江湖爭雄的對抗,楚國不來是正常的。
應該來卻沒來的,正是秦國!
當時的秦國國君秦穆公還是晉文公的岳父大人,兩國在互相同盟並加上姻親關係的情況下,居然沒來弔唁!這裡面有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但到底有多少人重視過了呢?晉襄公剛即位,沒有任何值得讓晉國人信服的功績,他出個面告誡一下全國人民?效果太差了。
更重要的是,當時晉襄公的嫡母文贏便是秦國人,另外一位晉襄公的庶母、晉文公的夫人懷贏也是秦國人。晉襄公剛即位,敢在兩位母后仍健在去發出號令注意提防秦國人?
而晉文公則是誰都服的,生前是,現在死了也是。所以,當時的中軍元帥先軫將有關情況向晉襄公作了報告,並拿出具體對策後,晉襄公立即同意採用先軫的措施:借晉文公之名,透過大卜郭偃,出演了一場晉文公告誡全晉國人民要提防秦國人的好戲。
秦國人到底想做什麼?先軫為何如此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