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蘭是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其中一個兒子,說起鄭文公也是令人嗟嘆的一位國君,其他的不說,就說他的那些個兒子,我們在講鄭國故事時講得很詳細了.鄭文公恨這些兒子有的犯罪,有的不求上進,一怒之下殺了幾個,然後將其餘的兒子都趕出了鄭國。

其中公子姬蘭便流亡到了晉國。公子姬蘭到了晉國後,為人十分謙虛低調,受到晉國人的普遍好評,憑其鄭國公子的身份,公子蘭被晉文公任命為晉國大夫。

一直以來,公子蘭對晉文公十分崇敬,執行起晉文公的指令也是絕不拖泥帶水,深受晉文公喜愛。

這一次晉文公聯合秦國討伐鄭國,晉文公本來是帶上了公子蘭,但公子蘭流著淚道:“主公出徵,姬蘭理應追隨,以侍候左右,但鄭國乃姬蘭之祖國,實不能參與討伐自己的祖國啊。”

晉文公非常感慨,本來這一次他討伐鄭國,雖然擺出了一副滅了鄭國的架式,但實質上是想透過對鄭國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後,讓鄭國直接成為晉國的附庸,由公子蘭去擔任鄭國國君。

其實晉文公也知道,除非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滅了鄭國,讓中原各國諸侯都來不及反應,這才有可能直接將鄭國變成晉國的一個鄭邑。但鄭國畢竟是傳統強國,在中原那個戰鬥力並不弱,所以晉文公雖然有滅鄭國的衝動,但他深知那是不太現實的。

鄭文公已經當了四十多年的國君了,估計也就這幾年的花頭了,既然鄭國人答應讓公子蘭成為世子,那晉國也同樣實現控制鄭國的目的了。所以,這次伐鄭,晉文公還是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的。

只是令晉文公遺憾的是,由於自己對秦國的情感考慮不夠,使秦國已經心生對晉國的忌憚與防備。

“難道,秦晉之好就這樣完了?”晉文公非常糾結。

在晉文公看來,晉國霸業戰略構想是這樣的:東圖中原,此時已經實現了全面勝利,西圖秦國和南圖楚國並非是短期戰略思考,接下來主要是北圖戎狄以擴大晉國地盤。如果不把秦國安撫好,怎麼安心北圖戎狄?

唉,心煩吶。晉文公憂心沖沖,確實,晉文公太忙了,手頭要處理的事實在太多。

哦,對了,曹國的事還沒有完全解決,總覺得自己生病時那麼多人都在為曹國說情,當時自己也是一時糊塗,便讓曹國復了國。雖然這個曹共公立即表示了對晉國的忠誠,但難道不需要施以懲罰嗎?

晉文公對曹國的懲罰是一種後補懲罰,方式便是將曹國土地再分一些給齊國、魯國、宋國!哼,對寡人不尊,這就是下場,削弱你的國家,看你以後還敢對晉國報復不?

之所以把曹國的土地分給這三國,晉國自己不要,不是晉文公大方,而是晉國與曹國本就不相鄰,奪了曹國土地相當於是一塊飛地,管理成本實在太大。

如果將曹國的土地分給宋、魯、齊,那三國還不對晉國表示千恩萬謝?史料記載,魯國人聽說自己可以分得土地,立即派出使者帶上厚禮去朝見晉文公。據說代表使團是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晉國,果然分得了最好的那塊土地!

曹國人又能有什麼辦法?此時的晉國是江湖老大,誰讓自己做那種既齷齪下流的事,而且又在大國爭霸中又站錯了隊?唉,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認了吧。

晉文公可謂是文治武功,每天都過得忙忙碌碌的,現在貌似真的沒事可幹了,晉文公真的可以歇歇您匆匆的腳步了吧?是啊,所謂人至山頂而感涼,武功到了獨孤九劍的境界,便是獨孤求敗了。

晉文公晚期,作為春秋無可撼動的霸主,感覺人生的奮鬥目標都已達成了,一時感覺空蕩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