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召集了各諸侯國,周天子也給予了賞賜,那踐土這次會議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尊王攘夷的標配動作之一是會盟,就是大家要統一一個思想,一個認誰為中原諸侯盟主的思想,這才是晉文公在踐土組織這次國際會議的最主要目的!這便是踐土之盟。

公元前632年5月16日,晉文公召集魯僖公、齊昭公、宋成公、蔡莊侯、陳穆公、鄭文公、莒平公以及衛國攝政國君姬叔武在踐土會盟,會盟的核心內容只有一條:大家以後都跟著晉國混了。

別看就這一條,但圍繞著踐土之盟前後的一個又一個重大事件,已經完全決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踐土之盟是晉國在城濮大戰中完勝了當時不可一世的楚國,再是晉文公接受了周天子的九賜以後順勢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也成了晉文公成就春秋真正霸主的重要標誌。

在這次踐土會盟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幾個原本是楚國陣營的諸侯國,如鄭國、陳國、蔡國、衛國、魯國,但現在都成了晉國的小弟,也就是說,晉國透過城濮一戰,基本上將原屬於楚國的聯合力量都拉了過來。

鄭國,透過主動向晉國示好實現了加入晉國同盟圈的目的,晉國允許他加入主要原因是鄭國在這次踐土會盟中有著重要使用價值,因為鄭國是周王朝的卿士,天子九賜必須透過鄭國。

魯國不要說了,城濮之戰前,魯國便敏銳地感覺到了天下大勢即將變化,所以主動脫離楚國陣營,第一時間向晉國示好。

陳國和蔡國在城濮之戰時還是楚國的小弟,還出兵參加了城濮之戰,但當晉國取得勝利後,這兩國立即宣佈脫離楚國,回到中原大家庭來,晉文當然表示了歡迎。

而衛國,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諸侯國,因為當時的衛國國君衛成公因為站隊楚國,結果被國內公族勢力給趕出了都城,逃到了鄉下避禍。但有意思的是衛國人沒有新立國君,衛成公指示由其親弟弟姬叔武攝政,負責這段時期的衛國內政外交。

衛國攝政國君姬叔武知道此時根本不可能與晉國叫板,既然你晉國強大得無邊,衛國如果不老實一點,便象曹國一樣要滅亡的,所以便一切聽晉國人的。

另外幾個諸侯國,齊國宋國不用說了,此時是堅定地與晉國站在一起。莒國本就夾在齊、魯兩國之間,生存非常困難,齊桓公在時,莒國堅定地抱著齊國大腿,與魯國總是鬧點矛盾。現在中原出了個晉文公,莒國立即選擇將晉國這根眼下最粗的大腿給抱牢。

只有秦國比較特殊,因為這是秦國從嚴沒有參加過中原諸侯的類似會盟,秦國一直在西陲之地靜默著,這次踐土之盟前,秦國剛剛出兵幫助晉國打敗了楚國,但秦穆公實在太遠了沒有來。

由於踐土之盟必須是諸侯級別的大人物參加,所以秦國將軍公子贏雍雖然此時人在踐土,見證了晉文公踐土之盟前後一系列重大活動,但他是沒有資格參加會盟的,所以史料也不會記錄他。

但不管如何,此時的秦國,與晉國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正是秦晉之好期!

但晉文公感覺單是這些個諸侯們聚在一起搞個盟誓還不夠,他覺得還要繼續把周天子給抬出來,於是經過一番運作,到了5月26日,由王族的王子虎代表周襄王再次將各諸侯們都召集到了天子踐土行宮,就在行宮的內院,再次盟誓。史料記載了具體的盟誓內容:

“共同輔佐天子,不得互相傷害。膽敢違背盟約,神靈自來誅殺,摧毀他的軍隊,滅亡他的國家,禍及他的玄孫,無論老幼!”

這樣的盟誓,實在是太毒了,把自參與盟誓的各諸侯下五代全都罩上了。如果真的大家能夠按這樣的盟誓去做,那豈不是天下太平永無戰爭了麼?也許這正是晉文公所希望的,他已經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而且此時的晉文公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誰不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舒坦些?

現在自己成了中原諸侯盟主,這說起來好聽,但也承擔起了大量的國際義務。如果今天這個諸侯國與那個諸侯國打一架,明天那個諸侯國來打這個諸侯國一下,晉國怎麼辦?當然得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