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就這樣整理著世界新局勢下自己的外交政策,秦國來使了。原來,秦穆公見晉國從勤王中得到了這麼多好處,確實很眼饞,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問晉國分一點。再說,哪怕是自己真厚著臉去問晉國要點什麼好處,晉國也不可能將天子所賜四邑給你一半,甚至一邑也是不可能的。

秦穆公不禁有些鬱悶,他此時也隱隱感覺到了晉文公拒絕自己參與勤王的意圖:看來,晉國是想把咱老秦人壓縮在河西一帶啊。

是啊,秦穆公也剛看過國際形勢圖,晉國得了這四地後,直接進入了南陽盆地。這個南陽,即黃河以北、太行以南,這是什麼地盤?純粹的中原腹地啊。

一直以來,秦國將東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一代又一代的秦君都把目光盯著東方。東方,那是周天子京畿所在,是中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是全世界最富庶、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太陽昇起的地方!老秦人的目標,便是東進東進再東進。但現在還能東進麼?晉國就象一座巍巍大山,橫亙在秦國東進的前面!

必須要排除這座大山!秦穆公暗下了決心。是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沒有永遠的親戚,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驅動。晉國太強大了,此時咱老秦人是無法撼動他們的,那便讓更強大的國家來撼動他們吧。這個更強大的國家,顯然便是楚國!

沒有人會想到給人憨厚敦實印象的秦國國君秦穆公會心存這麼大一個小九九,更沒有人會想到秦穆公為了這個小九九已經開始部署了他的行動計劃。於是,晉文公從秦穆公派來的使者那裡得到了這些資訊和請求:

咱秦國為晉國兄弟勤王成功,獲得周天子重賞表示衷心的祝賀!

秦國願意為秦晉之好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由於邊境摩擦升級,秦國決定討伐鄀國,但由於秦國軍力不足,特請求晉國一道出徵,所得戰利品兩國平分!

晉文公聽後便樂了:這個秦侯,看來是眼紅咱晉國得到了天子賞賜,也想著去弄點地盤來,這下鄀國有麻煩了。

既然你秦國沒提出其他要求,象聯合出兵攻打小小的鄀國這種要求,當然得滿足。公元前635年,秦、晉聯軍討伐鄀國。

鄀國是西周始封的一個小國,允姓,源出少昊帝,最早在秦國和楚國之間,都城在商密。由於國家實在太弱小,小到幾乎沒人理會它。隨著楚國的崛起,鄀國立即宣佈自己成為楚國的附庸,自願接受楚國的保護。

秦國這次攻打鄀國,表面上是搶點鄀國地盤或者人口什麼的,其實便是去捋捋楚國的虎鬚,而最重要的是要將晉國拖下水。晉文公哪裡知道秦穆公這個心思?秦晉聯軍很快攻入鄀國,將鄀國都城商密包圍。

然後,晉軍留下包圍商密,秦軍則繞過商密繼續前行,到了析邑(今河南西峽縣時,得到了楚軍來援的訊息。原來,聽說鄀國受人欺負了,楚成王立即派申縣縣尹鬥克和息縣屈禦寇率申、息軍隊前去救鄀。

對於楚軍來援,秦軍一點也不慌,他們讓大批隨軍的役徒換上早就準備好的楚軍軍服並捆綁起來,然後讓一些人換上析人服飾,由秦軍押著直奔商密而去。本來,據商密城死守的鄀軍一點也不慌,畢竟秦晉聯軍前來時他們便向楚國求了援,此時楚軍也應該快到了,只要自己堅守一陣,強大的楚軍面前,你秦晉聯軍還不作鳥獸散?

但當鄀軍看到商密城下,火光中一大批的楚軍戰俘和析人,然後再看到秦晉聯軍在城下挖深坑,架祭臺,便坐不住了。在鄀人看來,顯然,秦軍已經與楚軍交過手了,而且明顯是取得了大勝,否則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楚軍戰俘?析邑也肯定被秦軍佔領了,你看那麼多的析人被抓來當奴隸了。他們此時在設祭臺,這不是明擺著麼?楚軍已經與秦晉聯軍講和了,他們這是要搞盟誓的節奏啊。

好啊,我們歸順你們楚國,就是盼望著能夠在危急關頭得到你楚國的保護,現在倒你,你們楚國佬一敗,便把咱鄀國給賣了啊?那可不成,與其讓你們出賣,還不如咱主動請降,至少可以保護國家吧。

就這樣,鄀國立即豎起白旗,開啟城門,主動向秦晉聯軍投降。秦晉聯軍進入商密,然後秦軍又分派一枝兵馬埋伏於商密城外,商密城繼續豎著鄀國大旗。楚軍終於到達了商密,然後,商密大門開啟,楚軍統帥鬥克、屈禦寇率領楚軍入城。

接下來的事便好辦了,入城的楚軍很快陷入了包圍,拼死衝殺後,逃出來的楚軍又陷入埋伏在商密城外的秦軍的包圍。結果是楚軍全線潰敗,楚軍統帥鬥克、屈禦寇被俘!

訊息傳到楚國,楚成王怒了,楚國令尹成得臣也怒了。成得臣二話不說,立即親率楚大軍前去,但哪裡還有秦國人和晉國人的影子哦?

伐鄀之戰,是晉文公繼位國君後與秦國的第一次聯合行動,這是一場由秦國主導、晉國參與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場春秋史上記載雖然簡單但戰術意義非同一般的戰役。此戰,完全是不講任何戰爭禮儀的戰役,純粹就是一次大耍陰謀詭計而取勝的戰役!

在當時的主流社會里,秦晉聯軍取得勝利完全是勝之不武,這算什麼戰爭啊?這簡直就是不講道理嘛。但秦國就是這樣不講道理,而且秦國也需要不講道理,因為他們幾百年來的敵人,主要的就是西戎部落,你拿道理跟他們打仗?

戰爭,當然得以取勝為唯一目的,哪怕是有時不得不失敗,也是佯敗,是為了最後的勝利!這才是戰爭的真諦。但那時是春秋,至少在春秋江湖,這種勝利是不為人所齒的。就象楚國在泓水戰勝了宋國,全天下幾乎誰都不服楚國。

而楚國從那場偉大的泓水之役中沒得到真正關係戰爭目的意義的東西,反而也感覺不好意思,他們得到的是一種負面的東西!於是在接下來的戰爭中,他們開始講所謂的戰禮,結果可想而知,比如城濮大戰,我們後面很快便講到了。

這場戰役對晉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首先,晉國第一次與楚國交手。我們總是說晉文公曾經說過,與楚國交戰一定會退避三舍,那是晉文公重耳對楚成王作了承諾。算了吧,晉楚的第一次交手是伐鄀之役,退個毛線啊。

但這徹底打破了晉文公原本定下的不與楚軍交手的初衷,他根本沒想到本是討伐一個小小的諾國,結果將楚國牽扯進來,而且戰爭的結果是令楚國蒙羞。那,晉國與楚國還能繼續和好嗎?

第二,在晉文公眼裡強大到無邊的楚軍,居然就這樣三下五除二被秦晉聯軍給打敗了,甚至連兩位主將都被俘了。看來,楚軍不過如此!晉文公的恐楚症很快好了一大半,為他在後來最終下決心打晉楚城濮大戰奠定了心理基礎。

第三,晉國雖然是一箇中原諸侯,但也算是身處戎狄之地,幾百年來就是與戎狄之間在戰鬥。本來,晉文公也是高度重視各種禮儀的,但他突然發現,在戰場上,與敵人講禮儀是錯誤的,今後晉國要打的戰爭,就應該象這次諾之戰一樣,只要能夠取勝,可以動用一切手段!這也使接下來晉楚城濮大戰成為春秋史上最偉大的一場戰役的晉國思想!

當晉文公得知,秦晉聯軍剛撤出鄀國不久,成得臣便親率楚軍前來,晉文公著實吃了一驚,心道:這個成得臣,雷厲風行得很啊,不知這天下,有誰是成得臣之敵手啊。

晉文公同志,你勿需擔心,因為春秋第一名將不是成得臣,他就在你的身邊,那便是先軫!

在先軫看來,晉國遲早要與楚國打一仗的,雖然此時晉國弱楚國強,但先軫相信,沒有永遠的世界第一!作為註定要成為春秋史上第一名將的先軫,他渴望在戰場上展現自己,一員名將的價值,當然在戰場上!至於這次伐鄀之役,那是秦國人的榮耀,晉國只是一個幫手而已。

但就是這樣的一次相助,讓先軫從伐鄀之役中得到了關於戰爭的根本目的的意義: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為了這樣的目的,當然可以使詐,當然可以聯合,也當然可以不擇手段。戰爭的過程再講道理,都是要看一個結果的。楚宋泓水之役,宋國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就是因為宋國太講戰爭禮儀了!就象這一次伐諾之役,誰曾想秦國會使出這樣的奇謀?結果是秦晉聯軍勝利了。

在先軫眼裡,今後的戰爭,便是需要謀略的、以戰勝敵人為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戰爭!那,就讓這樣的戰爭來吧,晉軍叱吒春秋江湖,就是需要這樣的戰爭!而讓先軫名列春秋第一名將的這場戰爭,便叫城濮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