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陽樊徵地難問題,現在看原邑。原邑是晉文公與趙衰親自辦在差,結果這裡碰到了更大的難題。原來,趙衰去原城辦理土地交割手續,而原城的守將是王族的姬貫,曾被封在原邑,伯爵,所以叫原伯貫。原伯貫曾是周王朝的卿士,但他在平定王子帶的叛亂中因失敗而受到了問責處理:收回其原邑封地。

原伯貫本就一肚子火,現在見晉國佬來交割原邑,便放出謠言:“大家注意啦,晉國佬很兇哦,他們在陽樊還屠了城呢。”

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老百姓都認定了:原來晉國佬這麼狠毒啊,怪不得晉國很多是狄戎人來著,如果以後原邑屬於晉國了,那咱老百姓豈不是要倒八輩子血黴了?

於是,全城百姓同仇敵愾,拼死守城,不待見晉國使者。趙衰在城下,有理說不清,只好去見晉文公訴苦。晉文公一聽:這乍整?真的打的話,那可是將來自己的子民哦。但如果不打的話,那這已經屬於自己的土地,自己不穩穩拿住了,豈不貽笑大方?

這些傢伙,如果不給點顏色,還真叫寡人是病貓了。打下原邑,給那個原伯貫治個重罪,晉文公下定了決心。趙衰及時制止了晉文公的衝動,趙衰說:“主公,原邑百姓之所以不願歸晉,是被謠言所害了。如果我們表示出足夠的誠意,讓原邑百姓知道主公你是非常講信義的,那一定會心服口服的,到時原邑之地一定會順利交割的。”

晉文公問:“怎麼個表示誠意法?”

趙衰道:“我們公開對原邑軍民講,我們等三天,三天後如果原邑還真的不願簽訂協議,那我們就不要原邑了,直接回晉國。”

晉文公便聽了趙衰的話。於是,兩邊都知道,三天為期限。到了第三天,晉軍所帶來的乾糧都吃得差不多了,而這個時候,由於晉軍一直未攻城,而陽樊那這的訊息也已傳來,晉軍根本沒屠城,反而是讓陽樊的人民自己決定去向,所以謠言也慢慢不攻自破了。於是,原邑中便有人偷偷從城裡跑出來對晉文公說:“我們原邑的百姓現在都知道晉軍其實並沒有在陽樊屠城,都知道被原伯貫這傢伙給騙了,所以很多人願意歸順晉國了。”

晉文公說:“我們既然說過以三天為期限,現在三天既然已經到了,那我們便要遵守諾言,馬上便退兵了。”晉文公下令退兵。這下子,原邑百姓真的對晉文公刮目相看了:原來,晉侯真的是講信義的很啊,這樣的有道之君,那正是咱原邑人民衷心擁戴的。於是,史上以一種最奇怪的方法結束戰爭的現象出現了:一邊,入侵者正在退兵;一邊,守了三天的守軍紛紛跑出來求入侵者:你們別走了,我們投降了。

原伯貫目瞪口呆地看著這情形,知道再談什麼強做釘子戶已經是一個笑話了,只好長嘆一聲,出城投降。而且,這個出城投降,並非是我們常見的或者可以想象的那樣,一邊攻城軍隊齊整列隊,將帥威風凜凜,一邊守城方大開城門,主將率殘兵出來投降。這個投降是攻城軍隊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守城主將率著軍民狂追三十里才終於追上攻城主將,氣喘吁吁地表示投降。

啃下了陽樊和原邑這兩個釘子戶,攢茅和溫邑那裡便沒問題了。顛頡和欒枝的差使非常順利,攢茅和溫邑的軍民聽說晉國來收地了,非常配合,非但爽快地簽了徵地協議,還準備了美酒佳餚來慰勞上級領導。

晉文公就這樣,順利收了四城土地,使晉國實力大增。以上所描寫的,基本參照於馮夢龍先生的《東周列國志》。而之所以要寫這一出,是想說明一件事:雖然諸侯們翅膀硬了,在春秋江湖裡爭霸稱雄,周王朝可以賞賜給這些強壯的臣子也只有土地這點點家底。而當這些家底一點點被敗掉時,還是有許多人是同情王室的,哪怕你天子做人情送掉這些土地,但這些土地上的人民,是非常想念當年西周剛建立王朝時的真正的天子號令諸侯的日子,在內心是非常希望王室能夠振興,希望中原百姓過上太平日子的。而這樣的日子,隨著歷史一頁頁翻過去已經不可能重來了,周王室再也不是依靠了。中原百姓,只能是隨著各諸侯們的爭霸擇主而棲。

而象陽樊、原邑等地百姓,雖然大家在故國面前對周天子不怎麼待見,但在其他諸侯面前,他們仍舊是心繫周天子。所以才會有晉文公接收四邑而出現的對抗行動,而晉文公最終順利取得四邑,正是因為他採取了想當年與鄭國截然不同的辦法:攻心為上!

想當年,鄭國接收原蘇國的12邑,同樣面臨著對抗,但鄭國只知道打打殺殺,所以人家不服,不服便不給。晉文公雖然一開始也有過軍事行動,但他很快發現,對中原百性,單純靠軍事行動不行,必須以德服人,以信義服人,實踐證明,這一招是成功的。晉國不但接收了4邑,而且也收服了原蘇地的人心,使大家認為晉國確實是今後百姓的依靠。而晉國,是否能夠真正成為中原百姓的依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