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若將視角定格在這一刻,唐世平確實是個十惡不赦的惡人。

拋棄正統、勾結遺族,濫殺無辜、謀權篡位……

所犯罪行不勝列舉。

但若是將視角放遠,看到唐世平整個生平,或許又會有不一樣的評判。

唐皇朝絕對算得上是九州大陸上存在最久,權力最穩固的政治集團了。

但即便如此,它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

其中耀宗帝繼位的前幾年算得上是近代最風雨飄搖的時期了。

天災不斷、人禍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諸侯四方割據……

可以說,耀宗帝能在這種情況下延續了唐皇朝的傳承,足以配得上那句: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但這句話說來蕩氣迴腸,其中的艱辛付出耀宗帝知道,作為皇室太子的唐世平亦清楚。

不誇張地說耀宗早年間的皇室是唐皇朝歷史上最窮的皇室。

天災導致百姓無力上繳賦稅,諸侯割據的局面又削弱了中央集權,致使賦稅難入國庫。

更何況朝廷平定叛亂早已將國庫掏空。

就曾有野史記載,當年耀宗帝的龍袍是打了補丁的,而這個補丁就是唐世平的母后親手縫的。

可見當時的皇室已然窮到什麼程度。

而唐世平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長大的。

更辛苦的是,身為長子的他還承擔了隨父出征的重任。

雖然這段經歷被後人美化成“天子守國門”。

但對於還未成年的唐世平來說,用“顛沛流離”來形容那段經歷再合適不過。

在征戰的路上,唐世平看到了太多百姓流離失所,也見過了士兵以百姓為食的人間煉獄。

他也看過武者為了守護百姓而自我犧牲的,但同樣也有武者為了贏得勝利吸食己方士兵精血的。

這所有的一切都在他還不算強大的內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那時他便明白,戰爭是殘酷的,百姓是受苦的。

但同時他的父皇也告訴他,若不發動戰爭,受苦的還是百姓。

這種撕裂的感受始終在折磨著他。

正如他一方面仰視父皇一往無前,絕不退縮的頑強形象,另一方面他又看到戰無不勝的父皇為了奪回穩固政權,不得不以各種代價請國師出山,這亦是妥協。

正是在這種互相矛盾的撕裂感中唐世平長大了。

到這裡,或許人們會認為唐世平將會成為精神分裂的變態。

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青年時的他勤奮好學同時又善於思考,為人謙遜同時又兼具城府。

總之,歷史上所有明君、賢君年輕時的模樣他都有,甚至有過之。

但其實唐世平內心的撕裂並未撫平,反而越發強烈。

直到那場秋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