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術(第2/2頁)
章節報錯
“硯臺確實是那塊硯臺,寅,他是咱們的祖宗!”唐紹林笑笑道。
“騙人的吧?若這個硯臺真有您說的那麼厲害,那為何我們家族只是如此一般?若寅是我們的祖宗,為何他叫寅,而不姓唐?”唐明煥一板一眼的說道。
“莫著急,牽扯到我唐家秘聞,不得不細說,且這個事情,只能祖孫口口相傳,所以你父親不知道這方面的事!除非事不得已,才能父子相傳,不可以文字內容傳承下去。這是祖上定下的規矩,為何這樣規定,也無從考究了。”唐紹林神情凝重。
第二日,寅回到家,將藥草熬製完成,讓其母親服下,三日之後便恢復十之八九。
當然,生活趨於平靜,再無外事擾心。寅還會時不時的琢磨在鶴山上醒來時的那句話中的一道一術,但他只知其意不知其解。於是趁著空閒之時,他便去詢問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巫醫,望能解惑。可惜失望的是,老巫醫未給其答覆,不過臨走之前,老巫醫說了句“只可意,不可言。須自悟,無他言”。
寅除了農忙之時,閒暇之際,睡前思考,慢慢研究生人道和星生術。
十年之後,隨著年紀漸長,閱歷漸多,寅對道術的理解漸漸清晰,慢慢明悟其中的含義。
生人道乃為順天之道,分四部。
一為初,即孕育生命,一切萬物由初而來,因果而結,可為物,可為人,可為獸,可為魂;可為實,可為虛;可為真,可為假。解初可知始源,可生萬物本質。
二為圓,即生命週期。宇內外眾生,皆有周期。可一息,可一日,可一年,可一世,可一宇。若要破圓,則破桎梏,方得始終,成就永遠。
三為缺,即命中劫難。芸芸眾生,皆有定數。可為,可不為。受與不受,皆可所為。
四為逝,即遁入輪迴,無關乎物、人、獸、魂。逝不是終點,是初的始點。萬物消逝,還是萬物,只不過換了形態。
星生術乃逆天之術,星生術分上下兩部。
上部,星卦之術,知天地萬物成理,一物包焉,物物皆包之,各不相借。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
下部,永生之術,突破桎梏。五雲之變,可以卜當年之豐歉;八風之朝,可以卜當時之吉凶。是知休咎災祥,一氣之運耳。
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天非自天,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
宇內外,道者,存也。術者,呈也。
沒有同道之人的指引,僅僅靠寅自身領悟,太過艱難,詞語晦澀難懂,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又十年,寅為了年邁的母親,不得已再次求教於老巫醫。白天學習巫醫之術,便於照顧母親。夜晚,閉目冥思,領悟道術。但是,時間的流逝不是他之輩所能阻擋的,寅的母親最終作古。經歷過親人離別的傷痛,更加堅定了寅向道的決心。
隨著經驗的積累,加之自身感悟,寅的醫術日益純熟,成了方圓百里有名的巫醫,使得周邊部落村莊難以醫治之人紛紛前來求醫。此時,老巫醫已離開村落,寅承擔起村中醫者的責任。
為了更好能夠醫治更多重病患者,寅一次次的外出尋藥。在這期間,他領回一名男童。
寅發現業時,他已餓的不省人事,於是寅把他揹回家,用草藥調理,喂之飯食,才醒來。後來得知,業與父母逃荒時走散,幾日未食,餓倒在地。
因業已無去處,父母蹤跡不知,所以就留了下來給寅當藥童。業的到來,大大減輕了寅的負擔,平時教其醫術,偶爾講道,懂多少、悟多少,看其造化。
再十年,寅已有六十。村裡有個古訓,人過六旬,不管男女,需要外走他鄉,或隱世山林,與村中再無瓜葛,聽天由命。雖然在村民看來,六十歲的寅的外貌與三十年並無太大變化,仍如青年時的模樣。即是他的醫術高超,但也不能違背祖訓。
臨行前晚,寅向業交代事情,為其解惑,並特別交代與村民和睦相處,竭盡全力醫治患者。
“業,可還有未明之處?”寅問道。
“師父,都已知曉,業已記下。您去哪?何時歸?”業問道。
“天下之大,四海為家。另外之前給你所講,你要銘記於心,我也只知其皮毛,講解我的自身感悟,最終還是要靠你自己領悟。”寅未明確答覆。
“除了之前告訴你的生人道,我還有星生術一部。上部,星卦之術,下部,永生之術。念你年齡尚淺,永生之術太過逆天,只傳你星卦之術,此術可助你有所作為。”寅接著說。
“師父,我們還能再見嗎?”業嗚咽道。
“有緣自會相見,不要太過傷感。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寅慈祥的笑著說。
翌日凌晨,寅攜衣物和食物,帶著硯臺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