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王靜》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前兩天,村長打電話給我。
讓我回去趟。
統計一下我們家地裡有多少樹,籤一下砍伐協議。
退林還耕。
這些年,村裡人越來越少了,地越來越沒人種了,乾脆,大家都種上了樹。一家種,家家種,都圖省心。
可是呢?
耕地減少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我對地裡的事,不是很懂,我爹懂,我拉著他一起回去。每次我爹回村裡,總有人要找他聊幾句,畢竟我爹現在是城裡人了,有見識,還讀過老年大學,還拍抖音,粉絲還不少。
我爹給人算命,也是與時俱進。
20年前,別人找我爹算,孩子多大能成家?
一般,我爹會說,頂多二十六七。
如今呢?
一般問這個問題的,孩子就已經小三十了,我爹則會回答,三十五之前,肯定沒問題。
哪能沒問題?
光我們村,三十多個光棍。
大的,差不多跟我同齡人。
過去是你在城裡買不上房子娶不上媳婦,現在?你買上也白搭,因為大家都有。前段時間,有個小區開盤,光我們村團購了16套。現在比我小的,基本都進城了,等我爹這個年齡段的走了,村裡就徹底沒人了。
算命先生的價值,有些時候並不在於簡單的準不準,而在於,他見識多,能給予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從而改變聽者的人生軌跡。
畢竟,算命先生的每一句話,都是心錨。
例如孩子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找我爹給算命。一方面,我爹會認真照著書上寫的給念念,一方面,我爹會根據自己培養孩子的人生經驗給出一些建議。
什麼建議?
我都能背過了。
孩子在20歲以前,要麼在學校裡,要麼在部隊裡,絕對不能讓蹲在家裡。混在社會上,一不留神就能給你搞出大事來?
什麼大事?
你看,哪個村沒有三五個坐牢的?
多發生在這個年齡段。
我帶我爹去地裡看樹,偶遇了我四表舅。我四表舅一臉惆悵,說是孩子剛判了,十八年,跟我爹說,沒臉見人了,在村裡抬不起頭來。
我爹說,接受現實,積極面對。
說多了都是馬後炮。當年四表舅也諮詢過我爹,我爹認為既然不愛上學就去當個兵,若是連當兵都不愛的話,就選擇出國打工,攢幾年錢,買上房子,等著娶媳婦。結果四表舅不捨得娃出國打工。四表舅一直替兒子喊冤,說兒子是為人家扛罪的,攬了主謀。
回城的路上,我突然覺得挺佩服我爹的。他沒有對四表舅馬後炮,反而安慰了他,對於習慣了冷嘲熱諷的農村人而言,這是何等的胸懷?
我娘進城後,依然搞神婆那一套,總有鄉下人來找她看病。偶爾也有都市人,但是這些都市人都有個共同點,他們多是農村出身。我觀察到這個現象後,還專門寫過一篇調查文學,飽受爭議。我那篇文章的核心點很簡單,為什麼有的人信現代醫學,有的人信傳統醫學,根源是青春期接受的教育不同。雖然有的人輟學了,其實他也在讀大學,他讀的是社會大學,社會大學裡也有醫學分類,也就是中醫、神婆,而有些人呢?讀的正規大學,接受的是科學的、現代的教育,所以,他們相信現代醫學。這就是信仰差別的由來,彼此都覺得對方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