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者,為民眾辦理政務之人員,非為一家之福祉設立,而為國內民眾所設立,凡有意者可於各郡郡守府應募,年齡須以二十五歲至五十歲方可!切記······”

鎮海城城中一處廣場,申明亭大榜上貼著一張碩大的黃紙告示,數百人圍成一個挺大的半圈議論紛紛,最靠近告示處幾名年青人正大聲讀著內容,讓後面看不清的人也能知道是怎麼回事。

你沒聽錯,就是公務員考試!

因為國土面積的急劇增加,國民數量更是幾乎猛增一倍,夏國原來的官員就已經數量嚴重不足,哪怕夏國的官員體系已經非常精簡,可是新增國土需要的官員數量差距太大了。

原本劉忻、羊枯等人建議王澤,可以根據前漢時期舉孝廉、秀才的方式來選拔大量人才,以此來補充官員數量不足的問題。

雖然哪怕在漢朝時期,這種以舉薦的方式選拔人才的做法也遭到很多人的非議,不過在沒有更好選拔人才的方式下,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一種方式。

不過王澤最終還是拒絕了,他首先想到的卻是歷史上楊二開創的科舉考試,相對於舉孝廉、秀才的方式,科舉的先進性更是毋庸置疑的,哪怕後世歐美近代社會後逐步形成的文官政治,也是根據中國的科舉考試變更而來。

但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王澤最終將科舉考試也給摒棄了,固然科舉是一種很好的選拔人才方式,王澤卻並不準備在夏國也進行科舉考試。

是的,王澤就是對科舉有偏見!

雖然隋唐時期一開始科舉考試的內容也包括了時事、策論以及各家學說內容,但隨著善於爭權奪利的儒家學說逐步強勢,他們很快就將其他學科排斥在科舉考試之外。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詩賦是否做的好竟然成為了是否能夠考中的一個強大因素,這不得不讓王澤吐槽,難道詩賦做得好就能夠當好官麼?顯然在非常務實的王澤眼睛裡,這些本領稀鬆又極為自負的儒生不是王澤需要的。

王澤從一開始就立足於職業技術教育、工場技術進步只有擁有了強大先進生產力,才能夠保證國家、民族的強大,因此他對歷史上非常排斥技術進步,視之為奇技淫巧的儒家很是反感。

這二十多年來,他已經不知道暗中幹掉、驅逐了多少來夏國大肆宣傳儒學的儒生,幸好這時候因為南北朝數百年的戰亂導致儒學的力量極大削弱,不然王澤在有了浮屠教這個大敵後,恐怕又要增加一個儒學。

最終,王澤決定根據後世公務員考試的方式來招募官員,公務員的招生不是一股腦的考試,它是以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型官員為主。

不同的曹屬招收的科類是不一樣的,而且也沒有限定報考人的社會身份,只要你是夏國公民,並且在年齡達到要求後,不論男女一律可以報名,它面向的是整個社會。

考試的內容大多數也都很簡單,只不過題型非常複雜、題量也非常大,顯然接受過夏國全面基礎教育的高等院校的學生在考試時更佔優勢,不過很多技術型的公務員在後期卻更吃香。

“雖然如今律法對官員的要求日漸嚴苛,不過有機會當上官府中人畢竟是一件好事!”廣場上兩名學子模樣的年輕人相互商議著,“咱們夏國官吏不分家,只要透過公務員考試,日後甚至還有可能當上一個郡守!”

另一名年輕人則是憧憬道,“我也不祈求當上郡守,哪怕是能夠當上一個郡主簿都是很好的事情!而且如今官員的俸祿也不低,不管怎麼說對我們這些人都是一件好事!”

說到這裡兩人一起道:“要不咱們這就去報名?”“走!現在就去!”

說著兩名年輕人就一起往鎮海郡守府而去,與此同時四面八方不知道有多少人也在打著同樣的主意,同樣的場景也在夏國各個郡城同時上演。

夏季的東海,按說這時正是西洋海商順著夏季風來到東方船隻最多的時候,往年夏國民眾這時都在忙碌著向夏國海商或者西洋的海商出售各種各樣的商品,郡守府這時候也是一年中最為清閒的時候。

可是如今一場公務員考試卻徹底改變了這樣的場景,佔地面積達到上百畝的鎮海郡守府前大廣場上,竟然被前來報名的民眾全部擠得滿滿的,場面之熱鬧讓人恍惚間有了一種趕廟會的感覺。

其實這是因為鎮海是夏國國都,就像後世北京市的公務員考試比起其他地方上公務員考試有吸引力多了,因此鎮海郡這裡的人會有這麼多絲毫不足為奇,甚至廣場上已經有機靈的小販來賣飲食、瓜果之類的吃食。

“真是胡鬧!”315中文網

一名長鬍子的六旬老漢無奈的搖搖頭,顯然對一場公務員報名搞成了一場廟會,讓他很是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