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編後的海軍被分為四大艦隊,駐紮地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隨著夏國東北部敵人已經全部消失,目前夏國本土只需要考慮應對中原北周、南陳兩國的水軍!

因此第一艦隊在整合了濟州島分艦隊宗立所部後,由孫興率領駐紮在濟州島、旅順港(卑沙港)、威海港這三個主要港口基地,主要應對北周水軍,並且支援王勇在中原的戰事。

第二艦隊依然由曲六郎率領,改駐紮在南洋的星洲(新加坡)、漢城等地,主要負責震懾小心思又開始氾濫的真臘國、夏連特拉王國,另外他還要負責進一步開拓夏國在室利佛逝國的利益。

如今南洋的漢人加上呂漢、婆羅洲兩地已經將近五十萬人,相對於此時整個南洋也不超過一千萬人的規模,這已經算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王澤正在考慮是不是要在這些地方設立郡縣。

富饒的南洋各地,在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後已經成為夏國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是這裡每年生產的稻米、水果、礦產、金銀銅鐵等等,對夏國的經濟利益越來越重要,僅靠著周強率領的南洋守備師已經不能完全保證夏國的利益,王澤必須派出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常駐這裡。

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的人數如果算上港口後勤人員的話,都是近一萬人的規模,而主要駐紮在明珠群島、定戎城的第三艦隊人數就要少一些,不過也達到了五千人的規模,戰船上百艘。

因為當初杜盛在明珠群島之戰中受傷,因此從那時候開始一直是由闞樂在管理第三艦隊,因此如今的第三艦隊主官依然是闞樂,副官孫宇,而傷勢已經轉好的杜盛則是主動請求被派到了致遠群島擔任第四艦隊的主官。

第四艦隊駐紮在致遠群島,因為距離夏國最遠,又要長期震懾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阿克蘇姆帝國,保證夏國在西洋貿易中的利益。

因此駐紮在這裡的夏國海軍人數也保持在六千人以上的規模,雖然大型戰船少了一些,但是鯨鯊級、海鯊級戰艦加起來近一百五十艘的龐大數量,也讓所有西洋國家都對他們保持著足夠的敬畏。

除了這四支大艦隊之外,夏國還有已經移駐蓬萊洲(北美洲)的凌誠所部、駐守琉球的張峰所部,以及駐紮在夷洲的朱遼所部等多支分艦隊。

在加上這些分艦隊之後,夏國的海軍人數,已經達到恐怖的三萬六千人的龐大規模,要知道在後世歐洲所謂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時期,擁有上萬人海軍的歐洲國家就已經可以稱霸全球海權。

因此在冷兵器時代夏國保持著三萬多人的龐大海軍,光是每年維護艦船所需要的費用就不是一個小數目,更不要說還有其他亂七八糟的花費,可以說光是這三萬多人的海軍,就比夏國那十八萬步軍還要花錢。

不過在王澤看來這些錢卻是必須要花的,如今夏國把持著東西方海洋貿易主導地位是怎麼來的?還不是因為夏國的戰船更加厲害!

東西方海上貿易的利益是如此的龐大,相對於夏國在海軍上面的投入,他的收入更是驚人,這樣的投入完全是一本萬利,更何況龐大的海軍數量更能夠保證夏國對外海上貿易的通暢。

除了步軍、海軍之外,還有抗擊突厥人入侵時緊急組建的三十萬騎兵,在突厥人撤退後王澤依然不準備裁撤這些騎兵,日後夏國面對的將是更加強大的北周、隋唐,以及草原霸主突厥,他必須保留著這三十萬騎兵。

騎兵除了三萬人被選入到中護軍外,其他二十七萬人被劃分成五個騎兵軍,胡秉常、姬翔兩人率領的騎兵軍都在六萬人左右,而楊武、燕小五、李紅魚三個騎兵軍則是分別五萬騎兵。

這些騎兵全部配備著精良皮甲、長槍、弩箭、霹靂雷、鄭氏火箭等武器,鋼刀更是鑄劍城生產的上好九鍛鋼。

當然了在擴建這些軍隊的同時,王澤也不忘記將自己的中護軍擴編,身為國家的權力者任何時候都必須保持自己對軍隊的掌控,槍桿子裡出政權並不是***才懂的,古人都知道‘帝王將相本無種,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道理。

這一次擴建之後,中護軍除了水軍只增加到八千人,騎兵增加到三萬人之外,其他各衛都是擴增到一萬五千人,這樣中護軍總兵力則是在十二萬三千人。

因為鎮海郡已經成為夏國的核心國土部分,為了保證日後中護軍的戰鬥力,王澤下令所有的中護軍必須輪番到邊疆地區駐守,只有常年參與戰事才能保證中護軍的戰鬥力。

經過這麼一番整編之後,夏國的總兵力竟然達到嚇人的六十四萬多人,就這樣夏國還擁有人口達到五十萬的國民衛隊,以及近二百萬人的龐大預備役,這樣恐怖的兵力和後備動員能力帶來的底氣,使得王澤有信心擊敗一切敵人。

當然了,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完全依靠軍隊的強大,他還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政治體制結構,武將們打仗可以,但是讓他去治理國家地方民生,那就實在是有些難為他了。

在整編完軍隊後,王澤又開始了對夏國政治體制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