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漢陽郡與慶陽郡(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高句麗不得不求和,跟夏國之間簽訂了和平停戰協議後,新羅這個小弟理所當然的就被高句麗當做替死鬼放棄了,因為王澤答應與高句麗停戰的最重要一個條件,就是新羅必須滅亡。
雖然高陽成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然而當刀子架到脖子上的時候,他也不得不放棄這個藩屬國,畢竟死道友不死貧道,只要是能夠換來高句麗的喘息,新羅就死去吧。
在與高句麗停戰後,王澤一邊留出足夠的兵力威懾高句麗,一邊不斷抽調出大量的兵力前來進攻新羅。
新羅畢竟只是一個小國,舉國才有這麼不到百萬人,真興王得知自己被高陽成放棄後憤怒無比,可是他又無可奈何,只能拼死擴充自己的軍隊,最多時新羅的軍隊竟然擴充到了三十萬人。
要知道新羅舉國才只有二十來萬青壯,這也就意味著新羅還動員了大量健壯婦女進入軍隊,他企圖利用這樣龐大的軍隊來震懾王澤,以此來求得王澤的退讓,起碼也可以讓新羅延續下去。
然而真興王失望了,面對著他的所謂三十萬大軍王澤又怎麼會怕?當初王澤更加弱小時,倭國蘇我氏還不是動員了號稱二十多萬,足足是王澤數倍的兵力,可是最終還不是以失敗滅國告終。
王澤一邊四面進攻新羅,迫使新羅軍隊處處分兵把守,一邊不斷抽調出二十萬大軍,其中有近八萬人是東海各郡的國民衛隊,更從各郡選出十餘萬名願意遷移到新羅的武裝拓殖民眾。
這樣前面夏軍大軍不斷與新羅軍隊作戰,後面的武裝民眾就逐步跟上佔領當地,完全是步步為營的壓路機佔領方式,絲毫不理會新羅人使出來的種種誘敵之計、調虎離山之計等等。
面對著王澤的不斷進攻,接連數十次拒絕真興王的求和,真興王絕望了,他開始瘋狂的徵調新羅的所有民眾拿起兵器,簡直是想用新羅人的這種瘋狂的行動來使夏軍撤出新羅的領土。
然而王澤偏偏不讓他如意,在得知後世棒子們的噁心行為後,這樣的民族又有什麼理由可以留在世界上呢?更何況這裡以後必然是夏國的統治核心區,留下一群異族又豈不是給自己添堵?
在得知數名年輕的夏國士兵,遭到化裝成平民的新羅婦孺襲擊身死後,王澤一咬牙下令將新羅所有抵抗的城池、地區中不分軍民一律殺死,哪怕是老弱婦孺也一概不留。
這場戰爭是如此的慘烈,但是面對著武裝到牙齒的夏國大軍,新羅人再拼命也不可能取得勝利,等到新羅滅國時,竟然舉國僅剩下二十餘萬人,其中還有大部分因為是年輕女子被留下,另外數萬名存活下來的青壯則是作為奴隸。
最後連這二十餘萬人口在戰後也被全部送出新羅故地,全部打散後成為了夏國的奴隸,當然其中的年輕女子也是要按照戰功分給參戰計程車兵,這也算是夏國多少年來一個很好的傳統。
隨著時間的流逝,王澤不斷的將大量民眾充實到新羅故地,在慶陽郡成立一年後的今天,已經有了足足十七八萬民眾定居,漢陽郡那裡因為靠近三齊,三齊移民更多,則是有二十五萬民眾。
這樣漢江以南的半島上,光是民眾就已經有了四十多萬人,若是加上駐守這兩個郡的韓子高與鄭魁所部,還有其他助戰的各支兵馬,漢江以南的夏國人口突破五十萬人順順當當。
如今韓子高麾下有兩萬多人,他率領麾下大軍駐紮在慶陽郡最北部靠近南漢江的邊境處,而西部的漢陽郡則是依然由鄭魁負責,他率領麾下兩萬人馬駐守在慰禮城,其中宗立的濟州島分艦隊也駐紮在後世江華島上。
韓子高與鄭魁兩人率部各自駐守北部邊境,內部的治安便交給了國民衛隊來負責,這些國民衛隊大多數騎馬的騎兵,而且裡面還有很多是退伍後又被徵調的老兵,因此戰鬥力並不弱於韓子高等人麾下的軍隊。
而本地新遷移來的漢民,大多是作為鞏固佔領地遷移來的武裝移民,都還保持著夏國民眾的那股彪悍,因此漢陽郡與慶陽郡兩地雖然山地多,人口稀少,卻沒有任何高句麗、新羅餘部可以殘存下來。
因為慶陽郡這裡在消滅新羅時的戰鬥非常激烈,導致很多城池都成為一片廢墟,因此最開始被韓子高攻佔的江城(大伽羅城),便成為了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城池。
這裡也成為了慶陽郡暫時的郡守府所在地,憑著地處江海運輸的連線處,距離秦津又非常近,而且附近又是青江(洛東江)沖積出來的大片平原,這裡竟然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就成了慶陽郡最為富庶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