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可薩人就有使者送來一封充滿傲慢語氣的警告信,可薩人的王,以大保加爾人的保護者自居,要求王睿立刻在十日內率領全部部眾退出大保加爾人的領地,不然將會遭到強大可薩人的沉重打擊。

對於可薩人的警告,跟隨王睿而來的一些年輕將領雖然並不畏懼,不過也基本上覺得比較棘手,他們都還是沒有打過幾仗的年輕人,對於目前擁兵數十萬,人口數百萬的可薩人還是有些忌憚。

比較可薩人足足有百多萬眾,如果他們再聯合上黑海以北的喀扎爾人和基輔附近的東斯拉夫人,那麼就是一個擁有數百萬人口的強大勢力,憑著自己數十萬人去對抗數百萬人非常困難。

不過王睿卻不認為可薩人難對付,根據斥候帶來情報的分析,可薩人的統治方式極度分散的,哪怕他們的人口是自己的數倍卻是一團散沙。

自己完全可以利用夏軍的強大戰鬥力集中力量迅速擊敗這些可薩人,然後再對付喀扎爾人和東斯拉夫人。

另外可薩人的盟友羅馬帝國這時也根本沒精力幫助他們,因為羅馬帝國皇帝摩裡士被羅馬將領弗卡斯殺害,篡位的弗卡斯這會正在與摩裡士的女婿波斯帝國皇帝庫思老二世打的是你死我活。

不過弗卡斯明顯不是庫思老二世的對手被打的連連戰敗,本來弗卡斯篡位就導致威望不足以服眾,而且手段也很不高明,如果能打贏大戰還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在戰敗後羅馬帝國內對他的反抗就開始此起彼伏。

這樣一來當卡薩人與自己交戰不敵的時候,他原本可以引以為奧援的羅馬帝國根本無力對可薩人進行有效的救援行動。

最後王睿還有自己的一個小心思,那就是目前夏國為了保證對河中地區的穩定統治,還有對波斯帝國的威懾力量,在河中各地一共駐紮的大軍足足有四十多萬騎兵,這些在危急關頭都可以被當做自己的救兵來用。

雖然王睿目前才剛剛佔據了後世伏爾加河東岸一小片區域,但是野心勃勃的他早在夏天的幾個月裡就派遣大量的斥候四散而出,繪製出伏爾加河流域大片土地的地圖。

因為後世的烏拉爾山脈已經在去年被秦翰命名為燭龍山脈,因此烏拉爾河也就成了燭水,所以王睿也對燭龍山脈以西的江河大肆命名,後世的伏爾加河成了華江,第聶伯河則是成了夏水,以紀念自己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

更讓王澤後來感慨的是,王睿為了表示對自己母親的思念之情,乾脆將後世的頓河改名為青水,為此知道這件事的朱青青不知道背地裡流了多少淚水。

這時的王睿還年輕,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充滿了征服世界的野望,當然不知思念親人的味道,這時的他正野心勃勃籌劃著接下來一個階段的軍事作戰任務,以便早日實現自己成為整個泰西洲共主的雄偉想法。

王澤準備將後世的整個泰西洲東部都分封給王睿,並不準備再分封其他的諸侯國,甚至如果王睿自己有本事將整個泰西洲各國都全部滅掉,那麼也是他自己的功勞,自己也認可他對泰西洲的佔領。

王澤的這個命令傳開後有不少夏國大臣認為非常不妥,泰西洲哪怕面積再小也畢竟是一洲之地,面積還是非常遼闊的。

讓這些夏國大臣更反對王睿獨佔泰西洲的關鍵理由,則是泰西洲跟夏國目前佔據的領土僅僅只隔著並不高險的燭龍山脈,還有一條不寬的燭水,因此日後王睿的封國一旦強大起來與夏國必然會成為相互之間的大威脅。

“周之初,武王大封諸侯,初始皆為親友,數代之後卻相互攻伐猶如仇讎!”這是夏國大臣最喜歡說的反對理由,希望借用西周的分封制來讓王澤改變自己之前的想法。

在這些反對意見的面前王澤卻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王澤認為雖然目前夏國已經很強大,但這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已經迅速強大領先世界數百年的夏國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只有這樣夏國才能在以後數百年乃至千年的時間裡繼續保持自己的強大。

次子王睿繼承了他母親朱青青的性格,有些喜歡爭強好勝,因此當他率領新誕生的西秦國的時候,必然會席捲整個東歐地區,甚至北歐之地也在王澤給他標明的必奪之地中。

之前王澤只撥給了王睿五十萬牧民和十萬騎兵,但是很多有見識的夏國民眾已經看明白日後王睿的成績不可限量,因此哪怕他已經率部越過了燭龍山脈,依然有大量的夏國士民穿過漫長的道路前去投奔。

畢竟一個新的強大國家建立之初你就去投奔,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很多夏國民眾都看好王睿的未來。

這就導致在以後短短三年的時間裡,王睿麾下的部眾數量就迅速突破了百萬之眾,連騎兵數量也超過了二十萬大軍,王睿這才得以在數年後擊敗可薩人佔據了整個華江流域,然後繼續向西向北擴充套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