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嶺南還是炎熱無比的夏季,地處中原的三齊之地也剛剛進入初冬還不算怎麼冷,但是地處遼東更東北地區的勿吉之地早就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是大雪紛飛的季節。

雖然如今還沒有到一年中最寒冷的那段時間,可是這裡已經連續下了多場大雪,連續的降雪在廣闊的林海中重疊起一兩尺厚的積雪層。

勿吉之地的冬季氣溫非常低,哪怕如今還處於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溫暖期,但是勿吉之地如今也有足足零下二十多度,可謂是滴水成冰,如此低的氣溫讓一直生活在三齊之地和東海地界上的東海士兵們一個個顫抖不已。

哪怕他們將身上的羊皮襖裹得再緊,也抵擋不住獵獵寒風中所攜帶的那股刺入骨髓的寒意,躲在鎮海堡內烤火的蒼狼軍士兵們覺得,若不是還可以隨時都能喝上一點熱氣騰騰的甘蔗酒活絡血脈,恐怕他們早就要凍得僵硬了。

當初信心滿滿來到鎮海的曹安和張航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來到鎮海後,最先面對的強大對手,不是即將到來的高句麗大軍,而是這裡如此惡劣的氣候,同時他們也對之前就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幾年的趙欽佩服不已。

更讓曹安兩人頭痛的是,根本沒有遇到這種寒冷氣候的東海士兵非常不適應這樣的極端氣候,不管怎麼增加衣服,還是有大量士兵開始大量生凍瘡。

這些士兵,們一個個手指頭腫的像是一根根紅紅的小胡蘿蔔,手腫的握都握不起來,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就不要說什麼拿著兵器去跟高句麗人去打仗了。

幸好這時有附近投靠己方的勿吉野人部落的一名小部族首領,他看到這種情況後毫不猶豫的獻上了自己部落治療凍瘡的良藥,於是這才讓蒼狼軍避免了第一次因為非戰鬥減員所造成的全軍退出戰鬥的事件發生。

雖然天氣如此惡劣,就連本地勿吉野人部落的勇士若非不得已都不會再出門,但是曹安、張航兩人還是不敢怠慢。

為了預防高句麗大軍的突然進襲,他們往高句麗方向派出了大批斥候,這些斥候散佈在這片荒野上,從鎮海一直到距離羅津城只有百餘里的統們江口(統們江是金國之前圖們江的稱呼)附近都有他們的足跡。

生活在這裡的原來是北沃沮人,不過如今逐漸佔據優勢的是靺鞨部的白山部,因為臣服於高句麗,因此這裡也算是高句麗的國土,羅津城便是高句麗為了加強對這裡的統治而建設的一座城池。

不過因為這裡之前畢竟是偏離高句麗的統治核心,因此高句麗對這裡並不重視,羅津城也不過是一個可以容納兩三萬人的小城池而已。

雖然高句麗的軍事中心並不在這裡,但是在統們江口生活的北沃沮人、靺鞨人畢竟臣屬與高句麗,萬一這裡生活的沃沮人、靺鞨人等部落聽信高句麗人的話,願意為高句麗人拼命來和自己作戰。

那麼己方的壓力就會增大許多,更何況這些沃沮人在冬天裡活動的能力也不弱,很有可能會成為高句麗人的前鋒,因此曹安寧願多派遣斥候哨探,也不願相信這槽糕的天氣能夠阻擋高句麗大軍。

就在距離統們江口只有數里外的山腳一片樹林裡,一團白色的東西在地上緩緩移動,不多時就鑽進了一個雪坑裡,這時的雪平地上已經有一尺多厚,而眼前這個山崖旁邊的凹地上的雪更是足足有四尺多厚,一個小孩可以輕輕鬆鬆的站在雪裡不被人發現。

剛才那團白影這時一閃身,原來是一個披著白色斗篷計程車兵,原來這處雪坑連線著附近一個很隱蔽的山洞,山洞被厚厚的積雪隱蔽住,很難被人發現。

在冬季的時候,野外活動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特別是在雪夜裡溫度急劇降低後,人很容易因為失溫死去,若是有一個雪坑就會好過很多,而這個山洞不僅擋住了寒風,還有些溫暖的樣子。

山洞裡這時正有十幾名身穿雪地迷彩服計程車兵在休息,看得出來這些都是蒼狼軍的斥候,兩個放哨計程車兵看到剛剛進來的這名士兵剛要上前招呼,不過在這名士兵的手勢下停了下來,其他人則是根本沒有注意到進來的這人。

看得出這些士兵對自己的戰友很信任,幾名年輕計程車兵正圍著一堆炭火烤火,炭火上面還有一個用樹枝吊起來的碩大銅壺。

自從佔領了倭國後,盛產的銅礦倒是讓大家用貴重銅器的機會多了起來,這隻銅壺很明顯是專門為軍隊製作的,不僅可以煮湯燉肉,行軍時還可以用來裝水和食物。

這時銅壺裡面燉著幾隻不知名的鳥兒,不過熟悉山林的這名士兵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裡面煮的除了兩隻榛雞外,還有四五隻斑鳩,翻滾的濃湯中透露出一股濃濃的鮮香氣息。新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