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二章開始刮地皮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隨著時間進入秋天,八月份的百濟大地上已經是稻米飄香,眼看著就到了收穫的季節,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一塊塊稻田已經可以看得出豐收的景象。
百濟作為東海各國中最先引入漢文明的國家,在經過數十年文治最為繁盛的聖明王時期,一直到威德王扶余昌這些年,身為百濟國都在整個東海都堪稱繁華的泗沘城已經和中原的一些比較繁盛的郡城甚至是州城都沒有什麼兩樣了。
雖然這一時期的百濟其全國人口也才百十萬人,可是因為北方漢江平原的丟失,加上過去與高句麗和新羅的戰爭也主要集中在北部,因此地處百濟腹地的泗沘城及其周邊熊津平原上的人口占了整個百濟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
繁盛的人口加上熊津平原充足的糧食供應,讓泗沘城哪怕是在戰爭期間也能維持著比較和緩的物價,因此泗沘城中的百濟民眾們並沒有覺得百濟主動發起的戰爭對自己有哪些影響。
當然了,還是有一些百濟民眾會關心正在進行的戰爭!
但凡是家中有青壯子弟參加百濟軍隊前去攻打濟州島的,這些士兵的家人必然會對家中子弟的安全頗為牽掛,每日去珈藍寺院禱告不斷,祈禱自己家中子弟早日返回,畢竟在過去幾年中,王澤一方的強大在百濟國中也被傳揚的家喻戶曉。
相當於這些牽掛家中子弟的百姓,泗沘城中的百濟商人們更是心急如焚,他們大多是名下的船隻被百濟軍隊徵用的商人,另外還有一部分商人心急如焚,是因為百濟軍隊和王澤大軍發生戰爭後,導致這些商人的海船一時間不敢出海。
可是不出海的同時,這些商人又怕耽擱了行船遠航的時間,因此每日間對出征在外的百濟大軍傳回來的訊息頗為關心,每日都會有大量商人跑到港口詢問是否有了大軍的訊息。
就在大家都圍在港口那裡關注著海路的時候,一名身穿玄衣腳蹬皂靴騎著一匹高大棗紅色戰馬的騎士縱馬從泗沘城南面飛馳而來,不久就來到泗沘城門前。
不等守門計程車兵前來檢視,這名騎士亮出一面令牌來便順利的進入泗沘城。
進入泗沘城後馬匹依然不見減速,徑直往城北的王宮賓士而去,驚得大街上的一些普通百姓紛紛破口大罵,期間還引發了多起人員碰撞的事故發生,只是有些心思敏感的商人覺得自己忽然有些心驚。
百濟王宮的建築風格如同中原的王宮建築一般,同樣是坐北面南的中軸線佈局,只是有些地方沒有建造的那麼嚴格對稱,而且這座王宮的面積比起北齊的皇宮可是小了太多,甚至比起南陳的皇宮也是遠遠不如。
不過正是因為面積很小,因此百濟王宮走的是精緻小巧的風格,反而比起中原各國的皇宮來,多了一些細緻的精美,居住起來也更加舒適隨意。
進了王宮之後,最前面的大殿是平日裡百官商議朝政時的地方,兩側的廂房都是百濟朝廷文官們上班的場所,這些地方都是典型的官方建築,除了高大之外別無新意可言。
倒是再往後面的第三座大殿,雖然也是仿照中原建築建造,但是柱樑斗拱間刻畫了許多百濟本土的神仙、神話故事的畫面,顯得還有些意思。
王宮內這第三層大殿,正是百濟王扶余昌平日裡處理政務的地方,由於嫌棄大殿正中的空曠,扶余昌平日裡都是在大殿被隔出來的東耳房改成的書房內待著,不到上朝等大事的時候,是絕不到大殿中去的。
書房設施不算太奢華,面積不算小的書房裡面擺的東西滿滿的,四面挨著木質的牆壁上立起一圈兩人多高的紫檀木書架,上面除了擺滿了各種從中原求來的珍貴古籍外,還有大量當年貞易出使朝貢南梁時帶回來的經卷刻本。
扶余昌坐的案几背後牆上,還掛著當年梁武帝賜給當時的百濟聖明王的佛像畫卷,一尊溫煦可親的佛祖大像就這樣掛在上面。
書房正中間擺放著一座佛龕,上面供奉著一面佛像,看似一個男子,卻又有觀世音菩薩的銘牌,佛龕前面並列著幾個似乎是紫銅鑄造的香爐,裡面的香灰厚厚一層快要盛滿,香爐裡還插著幾根香火,一縷縷菸絲嫋嫋升起,映照出佛龕上的佛像似笑非笑。
這時的中式建築因為沒有玻璃,哪怕是白天都會閒的光線暗淡,因此書房內點起了十幾只大型的油燈,為在書房內的扶余昌提供了足夠的光線。
扶余昌這時正側臥在一張披著羔皮氈,上面蒙著五色攢絲繡緞的軟榻上,有些無精打采的翻看著一卷佛刻本。
在扶余昌身前不遠處的一張案几上堆著厚厚一堆文案,這都是幾日來扶余昌沒有來得及處理的政務要事。
自從百濟大軍出征後遲遲沒有傳回訊息,這幾日來扶余昌是一點處理心思政務的心思都沒有,任憑案子上的文案堆積的越來越高,他還在焦急的等待前線傳回來的訊息。
胡亂翻看了幾段佛刻本,扶余昌再無心思看下去,他小心翼翼的將手中的佛刻本卷好,然後用一條黃色絲綢製作的布套將佛刻本放了進去,這才小心的收回到書架上一個比較安全的角落。
然後扶余昌愁眉緊鎖的踱步來到那尊佛像跟前,然後又是點上幾根香火恭恭敬敬的敬上,嘴裡還乞求道:“還請菩薩保佑我百濟大軍早日凱旋,我百濟自百年來便崇敬禮拜我佛,還請菩薩多多保佑!若我大軍得勝必然多修廟宇供奉菩薩!”
不等扶余昌將手裡的香火插進香爐,就聽到大殿外‘踏踏踏’一片混亂的腳步聲,緊接著就看到多名百濟老臣面帶悲慼之色的趨步而來。
“陛下,大軍敗了!”一名滿臉皺紋的老臣滿臉淚水說完這句話已經是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