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獨孤永業(第1/2頁)
章節報錯
獨孤永業在後世的《北齊書》等一系列官方正史中的記載很短暫,‘獨孤永業,字世基。本姓劉,中山人也,母改適獨孤氏,永業幼隨母,為獨孤家養,遂從其姓。’
也就是說獨孤永業其實本來不姓獨孤而是姓劉,但是在獨孤永業幼時因母親不知道何種原因改嫁到了姓獨孤的人家,於是年幼的獨孤永業便跟從了獨孤這個據說原本就起源於劉秀兒子劉輔裔孫劉進伯的姓氏。
獨孤永業母親改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個人猜測最有可能的是其父早喪,不然作為一個家庭的男孩是不可能跟隨一個寡婦改嫁的,另外作為一個寡婦的兒子,連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都不知道,可想而知獨孤永業幼時跟隨母親到了獨孤家的生活也不是多好。
獨孤永業此人性格耿直,跟人說話少回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這人倔得很,如果一般人的話估計這輩子就這樣了,所幸的是年輕時候的獨孤永業得到了文宣帝高洋的賞識。
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任命獨孤永業擔任中書舍人,因為獨孤永業精通文字和籌算,而且非常善於歌舞所以非常得到高洋的欣賞,由此看來大家在做好本專業事情的同時多學幾樣本領也是非常好的,起碼會多上幾個機會。
再後面高洋在位的幾年裡,獨孤永業又先後擔任了濟州刺史、河陽行臺左丞的職務,因為獨孤永業久居靠近北周的河陽鎮守擅於招撫百姓,北周對於他也是非常忌憚,而後不久獨孤永業又升任河陽行臺尚書。
在天保九年各國圍毆北齊的時候,北周十萬大軍在尉遲迥、宇文憲的率領下大舉進攻洛陽等地的時候,獨孤永業派副將留守河陽,自己則率軍渡河前來支援洛陽城,並在老將厙狄幹來到洛陽主持大局之前協助守軍守住了洛陽城。
當時因為援軍遲遲未至,洛陽城有數次險些被周軍攻克,而洛陽城最危險的時候是在一次周軍猛烈進攻後,只要第二天周軍繼續猛攻城池必然不保,關鍵時刻獨孤永業用計命令洛陽城工匠和士兵內連夜趕製兩千個馬槽。
這種馬槽是那種體量很長的軍馬槽,一個就長達一丈至少可以供兩匹到四匹戰馬同時使用,通常是行軍打仗時因為騎兵戰馬太多,為了應急才使用的。
當時洛陽城內潛伏起來的北周細作經過千辛萬苦,才刺探到了這個獨孤永業故意讓他們知道的情報後,急忙將訊息傳到了城外尉遲迥和宇文憲的手裡。
接到這個訊息的尉遲迥和宇文憲當即大驚以為北齊援軍將至,要不然為何齊軍悄悄的打造馬槽呢,這擺明了是準備和援軍裡應外合內外夾擊我們呀!兩千個馬槽可以供四千到八千匹戰馬使用,根據這個資料推算來援的齊軍至少也在數萬人之多了!
不行,得趕緊後撤一段路,周軍連夜後撤二十里小心翼翼的固守了幾日,當尉遲迥和宇文憲透過斥候偵查發現原來是自己上當的時候,已經耽擱了三五日的時間了,城內守軍有了這麼幾天時間的休息已經恢復了精力繼續和周軍作戰一直堅持到了老將軍厙狄幹率領的大軍到來。
自從北齊憑藉高洋時期打下的雄厚國力挺過了各國的圍毆之後,因為宿敵北周撤軍後又和南陳大打出手已經抽不出精力進攻北齊,而北齊因為北周擁有函谷關天險也不願再去攻打北周,於是原本鎮守齊周邊境河陽的獨孤永業因為擅於帶兵,而且曾經出任過濟州刺史對於濟州也算很熟悉,因此也被北齊朝廷調來了濟州前線。
因為獨孤永業的資歷也不比斛律協弱,甚至在有些新生代勳貴眼中獨孤永業的資格比斛律協更加深,但是一來斛律協是老將軍斛律金的族侄,而獨孤永業不過是窮人家的孩子,另外斛律協可以說是這一次高演政變登基的重要助力,所以前來攻打王勇的齊軍主帥只能是斛律協。
自從到了濟州前線後,獨孤永業雖然處處遵守斛律協的命令,但是誰都可以感受到獨孤永業心中的不服氣,斛律協也能很清楚的感受到獨孤永業看他的意思‘不就是有個位高權重的好叔叔麼!’
其實對獨孤永業斛律協也是很看重的,對他也是多次拉攏,誰說鮮卑勳貴中沒有山頭主義呢,這一次斛律協派遣獨孤永業穿越整個山區進攻王勇防守薄弱的腹部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一方面是將自己大營中一個整天對自己不服氣的大將變相的趕了出去,這樣便於樹立自己的威信,另外也是對獨孤永業的示好,想來這一次讓他獨領一軍還送了這麼大一個功勞,獨孤永業以後會感激自己的吧!
對於斛律協的這些想法,獨孤永業當然不會知道,就算是知道了恐怕也會不屑一顧,現在他正站在曲阜城內闕里街上的孔廟前,今天他要來祭拜先師聖人孔夫子。
說實話,這一時期的曲阜實在沒什麼好看的,早先還算富庶的城池因為戰亂城內百姓大半逃亡顯得格外蕭條,那些後世聞名的景點連個影子都沒有,後世的石門山也沒有石門寺依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甚至後世聞名的三孔也是格外淒涼,如今的孔林作為孔氏家族的墓地也只有一頃地十幾畝大小,孔廟雖然從孔子去世第二年就建立起來到現在已經八九百年了,可是也遠遠沒有後世人們所見到的規模,前後不過是個宅子的樣子。
至於後世世人傳頌的孔府現在更是不知道在哪裡去找,因為歷史上孔府的建立要到再往後近五百年北宋年間才會修築起來,現在曲阜孔氏族人那麼多,誰知道孔夫子的嫡系子孫是哪一個!
獨孤永業前來孔廟為他帶路的是曲阜本地的一名主簿孟令同,因為本地縣令早在去年戰亂初期就不知道哪裡去了,可以說是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曲阜因為地處偏遠朝廷也一直顧不過來沒有繼續往這裡派遣官員。
當然了你想派人也得人家願意來呀,因此無奈之下一直是身為縣裡主簿的孟令同在主持曲阜城的政務,作為亞聖孟子的後人他對於先師聖人孔子是非常重視的,前年戰亂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他還曾帶人為孔林植樹數百株,另外他還曾經多次親自帶人修繕眼前這座孔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