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南陳來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等王勇來到城北濟水岸邊時,南朝使者已經下船恭候了,這倒出乎王勇的意料。
要知道南朝一向是士族執政,這些士族驕奢傲慢,就連皇帝若是寒‘門’出身也會看不起,這回竟然主動下船迎接王勇等人。
陳霸先派遣的這位使者高冠闊服,雖然穿著的是文士的裝扮,可是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是一名常年練武的軍官而非文士,看面相也年僅二十餘歲的樣子,非常年輕。
見到王勇等人到來,這人也是微笑著迎上來與眾人見禮,一點也沒有初次見面的生澀。
“久聞郎君在北地的名聲,今日一見果然不凡,真是英雄了得!”使者一開口就是一頂高帽戴上來,“在下乃是陳朝使者,吳明徹之子吳瓊,見過諸位英雄!”
“什麼你父乃是吳明徹?”吳瓊話音剛落,這邊蕭敬就是一副驚詫的表情,反應大了些,‘弄’得大家有些奇怪,這小夥不是和你一起來的麼?
經過蕭敬的一番介紹大家才瞭解到,原來吳瓊之父吳明徹在陳朝是陳霸先心腹,也算得上一號人物。
吳明徹,字通昭,是江北秦郡人,幼年喪父,他本‘性’最孝,在吳明徹十四歲那年,感慨父親死了卻沒有墳地,家中又窮得無力籌辦,就努力耕種。
當時天下嚴重乾旱,禾苗莊稼焦枯,吳明徹哀痛悲憤,每次到田裡都大哭流淚,仰面向天訴說苦楚。到了秋天獲得大豐收,足夠安葬之用。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淚水太多都可以灌溉了,當時這樣的事情其實也不少)
到梁武帝侯景之‘亂’時,南朝各地大‘亂’,吳明徹和家人因耕種得力有粟麥三千多斛,也算得上富庶之家了。
但吳明徹看到鄰居鄉人飢餓不堪,他就對諸位哥哥說:“現在鄉野之間,多有竊賊流寇,人人難以考慮長久,為什麼有這麼多粟麥卻不與鄉鄰共同分吃?”
在說服了家人兄長後,吳明徹按鄉親們每家的人口多少來平分,自己分得的這份跟鄰居分得的同樣多。
秦郡周邊的流寇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就都避讓著不從吳明徹家附近經過,在這一場大饑荒中,靠著這些粟麥活下來的人有很多。
等到陳霸先奉命鎮守京口時,聽人說起吳明徹的事蹟於是數次派人,誠懇地約請吳明徹與自己結‘交’,吳明徹見如此就去京口見陳霸先。
一番‘交’談下來陳霸先對吳明徹非常的賞識,隨即被封為戎昭將軍、安州刺史一職。
在後面的時間裡,吳明徹一直追隨陳霸先,等到陳霸先取代蕭梁建立陳朝的時候已經是位高權重的一方大將。
看來陳霸先派遣這麼一位心腹大將的兒子來到自己這裡,一方面是顯示結盟的決心,另外恐怕也有察探己方作戰實力的意圖。
畢竟這次陳霸先已經拿出全部家底來北伐,必然要對自己在北方三齊之地的盟友所擁有的實力做一個全面的瞭解。
陳霸先經過一番考慮最終挑選了自己心腹大將吳明徹的兒子吳瓊,因此吳瓊此行擔負著相當大的責任,臨行前還被陳霸先召進宮去仔細叮囑了一番。
剛開始吳瓊隨蕭敬來到長島時,對王勇一方的實力很是不看好,因此對蕭敬很是沒有好臉。
當時長島群島的各個島嶼,佈滿了逃難到島上的難民,另外還有王澤攻陷齊州後被運送到島上的民眾。
這些人加起來足足有近十萬人,要不是還有大批的百姓被組織去收割山寨在牟平、威海、成山等各處的糧食還會更加多。
島上一切都是‘亂’糟糟的不說,因為島上的主要軍事力量全部都在外征戰,只有千餘名民兵在值守。
這些民兵最多就是配備了一些劣質的長刀,再就是長矛等簡單的武器,連統一的軍裝都沒有。
吳瓊看到這些情況當時就認為陳霸先被蕭敬欺騙了,靠著島上的實力如何成得了大事。
就在這時孫興奉命要去支援王澤,運送大批民眾從長島轉行齊州,吳瓊這時才發現王勇一方竟然有大批的‘精’銳船隻,甚至一些船隻明顯和南陳的不一樣。
南朝因為江河密佈,水師向來強大,吳瓊之父吳明徹現在正是南朝著水師將軍,因此吳瓊對船隻也非常瞭解,當即看出來這些船隻的形體更加的長,比南朝的戰船更加的適合海上的航行。
根據吳瓊的估計,這些人擁有的海船的速度,比南陳水師同樣載重的大船的航行速度要快上一倍。
當然南陳還有當年祖沖之發明的飛輪戰船比這快,不過飛輪船隻是小船而且也只能在內河航行,經不起海上的大風‘浪’。
就在船隊航行期間,吳瓊不斷地觀察著每一首戰船,越看越是震驚,對王勇一方的勢力開始有了一個新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