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羅歡、褚宏航這般不願意離開夏國,將領們雖然跟著王澤過的不錯,可是裂土封侯成為一國之主的誘惑也讓很多人激動不已,這可是真正的裂土封侯,而不是有名無實的爵位。

經過接連三個多月的爭論,根據這些年來各人的戰功、資歷,以及各方面的各人意願,王澤在十二月底頒佈了第二批新分封的二十五個諸侯國名單,一等侯國一共有七個,二等侯國十二個,一等伯國六個。

姜川、許寧、張航、尋勻、葛偉五人與何亮都是一等侯國,級別上與第一次分封的十大侯國一樣,只不過因為晚了十年的發展時間,所以在未來諸侯國的競爭中必然會吃一些虧。

同其他五人的封國都在崑崙洲不同,不僅何亮是唯一一個非武將出身的諸侯,甚至連他受封的侯國也是唯一一個不在崑崙洲的諸侯,可以說是何亮在這些諸侯中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可能是因為王澤對何亮的虧欠,作為夏國對外開拓的第一人,何亮這些年為夏國經略西洋,開闢西洋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

上一次分封時本來何亮也是夠資格的,可是因為王澤一時半會還離不開何亮,加上何亮當時的年齡也不大,所以王澤便將其耽擱了一下,一直拖延到現在何亮已經五十多歲才有機會。

分封之前,王澤曾親自將何亮叫到王宮內,拿出世界地圖供何亮自己選擇,只要不是夏國目前的領土都可以划走,可以說是膏腴之地予取予求。

然而何亮的選擇卻有些出乎王澤的意料之外,但是又在情理之中,何亮只請求王澤將天竺西部信度河西岸的土地分封給自己。

日後只要是信度河西岸任何一塊土地,只要被他攻打下來那麼就是何亮自己的國土,不過信度河東岸卻不行,這裡的土地王澤早已經有了自己的安排,日後還有大用。

這時信度河下游有許多月氏人或者厭嗒匈奴人建立的小國,不過這些人早已經融入到了天竺人的文化中,把自己當做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剎帝利,因此王澤也無須跟這些人講究什麼華夏分支問題。

何亮因為一直擔任著南洋商行的大掌櫃,雖然這些年也指揮武裝商船在海上跟很多國家的海盜打過水戰,不過相對於其他將領來說,依然算得上不善兵事,而信度河下游的土著相對崑崙洲的剽悍崑崙奴來說比較柔弱。

因此封國與信度河對不善帶兵打仗的何亮來說更加適合,另外為了保證何亮的安全王澤也答應選派一隊有經驗計程車兵去幫助何亮開拓自己的領地,這樣再加上何亮過去的班底多少也能建立起初步的侯國幕府。

除了何亮外,其他五個一等侯國和其他十三個二等侯國以及六個一等伯國也都是分封在崑崙洲周邊沿海位置。

二等侯國有周鐸、於鋒、韓文、韓彪、周廣、周強、柳萬城、楊鵬飛、沈三水、趙雍、顧彬、孟顯、宗立等十三人。

一等伯國則是有李順、趙坤、商聖茂、趙欽、凌誠、浦洪等六人。

因為這些諸侯全都是武將,只需要帶著各自的親兵加上一部分招募的青壯就可以在當地維持下去,王澤也沒有再另外派兵協助,只是給了他們建立封國的基本物資。

在考慮分封諸侯的土地時,王澤也考慮到了很多,因為夏國的全力西進很有可能導致羅馬帝國等泰西洲國家的連鎖反應,為了搶先佔領地盤,王澤乾脆把整個崑崙洲瓜分完畢。

之前分封第一批侯國時,王澤當時基於對兩位弟弟的虧欠以及對程衝、朱睿兩人的補償,幾乎將崑崙洲東岸大部分土地都封出去。

崑崙洲最南端,後世南非和馬島這一片戰略要地又是夏國自己的直屬領地,因此這一次分封在崑崙洲的二十四個諸侯中只有六個伯國是分封在東岸,其他十八個侯國都是西岸立國。

第一批在崑崙洲西海岸立國的只有胡秉常和孫興、曲六郎三人建立的諸侯國。

相對於距離夏國本土近許多的崑崙洲東岸來說,西岸距離夏國的路程更加遙遠,不要說到夏國本土去,甚至到夏國南洋領地也顯得是那麼遙遠,哪怕這些年三人聯合起來運輸人口,到如今也只有十二三萬人。

另外這裡的環境相對來說也不如崑崙洲東岸,茂密的雨林氣候更是危機四伏,這一切都讓新加入西部行列的諸侯很是吃驚,為了爭奪稍微好一些的封國位置,很多原本關係比較好的將領居然爭奪的面紅耳赤,讓王澤看得直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