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空俯視大地的話,地處茫茫東海上的濟州島就像是一個橢圓形的綠翡翠一般,不管是從戰略位置還是其他方面都可謂是東海上的一顆明珠。

炎炎夏日照‘射’著濟州島大地,有這天日在頭頂照著別說讓人抬頭看一眼太陽了,就連在曠野裡瞪大眼睛都成為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眯著眼睛,不小心就會讓刺眼的陽光刺‘激’的人流出眼淚來。

不過自幼面朝黃土背朝天長大的漢民們自從兩年前移居這裡後,一點都沒有不適應濟州島的環境,雖然這裡山地多了點、樹少了點、風大了點,可是相對於過去他們的一無所有,這裡實在是太好太好了。

因為王澤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從一開始建設的時候,何伯、燕老大就帶領著農學院的一干教授、學生對整個島嶼進行了嚴格的規劃,整個島上的農業用地除了極少數大約不到十萬畝是耕地外,剩下的上百萬畝都是作為牧場存在的。

站在高崗上放眼望去,遠處一個個平緩起伏的山坡上大片人工種植的牧草隨風搖曳著,這些牧草除了大多數是苜蓿外還有一少部分是大豆等特地供戰馬食用的‘精’飼料。

濟州島的畜牧條件非常好,在後世號稱全亞洲最為優良的牧場就在這裡,而目前這裡已經成為王澤治下最為重要的牧馬地,整個島嶼各個牧場和軍隊持有的戰馬加起來足足有近兩萬匹成年戰馬和三萬多匹幼馬。

一道道圍欄和爬藤植物形成的綠籬,將這些大片的牧場細細分成或大或小的小塊,說是小塊牧場,不過最小的面積也有上百畝地大小了,大的足足有數百上千畝大小。

一個個牧場中大群牛羊帶著已經長得半大的幼崽在草地上緩緩移動,享受著夏日中清香可口的牧草,訓練有素的牧羊犬不時將因為好奇心太強而‘亂’跑的小牛、小羊追回來,引的牛羊發出一陣‘哞哞’‘咩咩’聲。

越往濟州島的中部去山勢越是陡峭,不過這裡已經沒有任何耕種破壞的痕跡,根據前年頒佈的《山林時狩律》和《湖澤律》這些山林湖泊、河流和小溪被保護的非常好。

只是靠近山林的民眾家中不時會被山林裡跑出來的動物光顧,經常有牧民大清早起來給自家的牛羊喂草料時發現躲在牛羊群裡的鹿或者是其他的動物。

不過因為昊天上帝教道士們日常的教導,牧民們都知道萬物和諧的重要‘性’,他們大都是抱著善意對待這些生靈。

王澤往濟州島移民的時候除了東南部新建的濟州新城外,還建設了一二十個規模稍大的定居點。

可是後來有民眾因為分配給自家的牧場距離定居點比較遠,而且自家土地的面積也足夠大,於是就慢慢的全家都搬遷到了定居點之外的牧場居住了。

經過兩年多的時光演變,原來作為村民定居的近二十個村寨如今全部變成了以手工工坊和紡織場等工人做為主要居民的城鎮,而進行農牧業生產的民眾全都移居到了各自分配到的土地上生活去了。

不同於最早時候的男多‘女’少,如今的濟州島因為倭人‘女’子、新羅‘女’子的不斷引入,走在田間、大街上不時就可以看到‘操’持著一口磕磕巴巴漢語的異族‘女’子在做工或者採購。

她們大半是從倭國戰場上俘獲的年輕‘女’子,小半是透過百濟購買來的新羅‘女’子,另外還有少數其他各國的年輕貌美‘女’子,這些‘女’子大多是被分配給有功勳的軍人作為妾室存在的。

因為王澤頒佈法令保護這些‘女’子的人身安全,而且官府對她們還算重視,這些‘女’子在王澤治下的生活倒是比在自己的國家好多了。

王澤還規定只要這些‘女’子在自己治下生活三年以上,並且可以明確的使用漢語表達自己意思的異國‘女’子,都可以透過申請獲得官府頒佈的本地居民身份,成為本地官府治下的常住居民。

雖然這個居民身份擁有的權利遠遠不如擁有選舉村長、鎮長一級權利的公民身份,可是對於這些異族‘女’子也是非常難得得身份了,獲得居民身份受到官府的保護正是她們所追求的。

更要命的是王澤為了照顧有傷殘的退伍軍人,規定任何異族‘女’子只要和他們結婚,等滿三年後無論何種情況只要沒有違反法律都可以獲取本地居民身份,這就引起了許多異國‘女’子的追捧,甚至還有大批百濟‘女’子冒險搭乘海船來到濟州島。

不管其他地方百姓生活的忙碌還是悠閒,可是地處東海海上重要航路上的濟州新城卻一直是熙熙攘攘的,無論是王澤治下的船隻還是其他各國的海船,現在都會選擇在濟州新城停留補給。

如今的濟州新城原來規劃的容納六萬人的建築已經全部被填滿了,就連港口附近的位置都已經被規劃成居民建築區域,細細算來整個濟州島包括下面各城鎮和農牧場的人口加在一起都已經快要達到十五萬人了。

這麼一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口數量,哪怕是在中原人口最多的北齊也算得上是一箇中等的郡了,要是在南陳的嶺南地區一個州可能也沒有這麼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