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軍政整編(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起劉忻家裡祖、父數代都是青州附近的山賊首領,也算是劫掠傳家,按照慣‘性’來說劉忻也應該繼承祖、父之基業,爭取成為一個很有錢、很有名的山賊,將這項‘很有前途的行業’發揚光大,甚至把這個職業再傳給兒子、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焉。
不過世事總是無法預料的,在劉忻出生那年爆發的北方六鎮鎮軍和邊民的起義,將北魏原有的社會秩序打的一個粉碎,不僅河北就連黃河以南地區也是紛‘亂’非常。
當時城池鄉野之間到處是盜匪流民,也算是山賊們的一個黃金時期,之前躲在山裡的山賊們紛紛下山去掙外快,劉忻的老爹當然也不例外,他時帶著自己的數百名部下游‘蕩’在齊州到濰河之間的廣大地區。
因為這時齊州以東的北魏軍隊大部分都被調集到黃河以北,去鎮壓葛榮率領的起義軍,根本無暇顧及到這些趁火打劫的小股盜匪,因此這一段時間劉忻老爹的收穫那叫一個豐厚呀。
就在一次劫掠完畢回山的路上,劉忻老爹反常的善心大發救下了一名叫章麟的中年文士,這章麟也不一般人,他之前是被葛榮兼併的幽、薊、瀛幾州的起義軍首領杜洛周帳下的參謀軍師。
因為葛榮殺死杜洛周兼併了其麾下的義軍部隊,章麟做為被杜洛周信任的軍師之一,當然不被葛榮所容得下,北魏朝廷又恨不得把這些義軍首領做成‘肉’幹吃了,因此章麟不得不逃亡在外。
可是當時因為天下大‘亂’盜匪遍地,章麟好不容易逃到了齊州到青州之間的路上就遭到一夥盜匪的襲擊,幸好這些盜匪也只為求財並不要章麟的小命,只留下一身是血的他在路邊,最終被劉忻老爹救了下來。
劉忻老爹後來知道章麟的出處後也是大喜過望,想不到路邊順手撿回來一個書生也這麼厲害,而章麟是眼看無處可去,又承劉忻老爹的救命之恩,於是養好傷之後就在劉忻老爹的山寨當了一個狗頭軍師,這時劉忻剛剛一歲。
等到劉忻慢慢長大,劉忻老爹琢磨著怎麼也得讓自己兒子漲一點學問,不能像自己一樣是個睜眼瞎,於是在他眼裡見過大世面的軍師章麟就成了劉忻現成的老師。
劉忻老爹的山寨原來就是一個千多號人的破山寨,只有幾百號青壯,自從章麟來到之後每日裡幫著‘操’持,竟然也慢慢興旺起來,不過一個破山寨又能有多少事,所以這些日子來也閒壞了章麟。
一聽到劉忻要拜在自己‘門’下進學,章麟當即高興壞了,更高興的是劉忻不同於自己父、祖,對讀書也非常感興趣,每日的學習進度讓章麟都有些感到吃驚。
於是心中一動,章麟便將自己以前在杜洛周帳下處理政事、軍事的所見所學,都毫無保留的逐步教給劉忻,希望這個弟子在以後能完成自己為天下開太平這個未能完成的心願。
劉忻也不負老師所望,一邊隨章麟學習一邊跟著自己老爹慢慢接手山寨的事情,等到十二歲那年就將山寨的內務全部接手過來,全山寨上下沒有不服氣的。
到劉忻弱冠之年時,這一肚子的學問已經是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老師章麟,不僅是對政務的處理還是其他的各方面。
可是這年頭勳貴士族豪強把持政權的時期,就連一般的豪強都無法擠到這個圈子裡面,那麼做為一個山賊哪怕學問再高也是山賊,又哪裡找到的施展之地呢?這一刻劉忻真是體會到了學的一身屠龍術,可是天下卻無龍可屠的困境。
劉忻無奈之下卻是潛心幫著父親將山寨打理的越發興旺起來,等到五年前劉忻老爹去世,年僅三十歲的劉忻接管山寨時已經是人口上萬,青壯數千人的大勢力了。
因為劉忻向來公信嚴明,從不恃強凌弱,山寨上下團結一心不說,甚至連附近百里內的山賊勢力發生了衝突,都喜歡到劉忻這裡來調停。
自從王勇、王澤父子二人大鬧齊州,攪‘亂’三齊並最終佔據了這些地方,劉忻雖然一直據寨自守,卻也一直在關注著他父子二人,這二人的行為也頗為符合劉忻的口味,心中也是充滿了讚賞。
等到王勇、王澤父子親自前來到地處深山的山寨,誠懇的邀請自己出山相助時,之前劉忻就接到了老朋友孔儀的來信,思考了一日後劉忻最終答應了下來,因為他覺得這是自己一個施展一身所學難得的機會,也是已經去世的老師的心願。
不得不說這劉忻是一名大才,雖然是草莽文士出身可是卻對軍國大事非常瞭解,來到王勇麾下的第一天就將困擾了王勇等人多日的諸多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瞬間就折服了濮陽勳、呂文等人。
用濮陽勳的話說:“卓然、樊文仲至多可為郡守,某至多可為州刺史或朝廷輔臣,羊若藁(羊枯)‘性’果敢幹練可為尚書,但只有這劉忻方是謀國之人,最少也是可以做宰相的!”
對於濮陽勳的這句話呂文也是連連贊同,要說呂文基本上也就是在卓然與濮陽勳之間的水平,頂多也就能夠‘操’持一個州的政務,之前對王勇治下各州郡的政事早就忙的焦頭爛額了,現在有人來頂缸正好。
就在北齊無暇顧及到王勇這邊的二個月的空檔裡,在劉忻的主持下王勇、王澤在程衝、胡秉常、葛偉、尋昀、孫興等等一系列將領的支援配合下進行了一次軍政大變動。
首先是對軍隊進行一番改革,在召集了呂文、濮陽勳、胡秉常、葛偉、尋昀、秦朗、袁嘉等領軍大將進了商議,甚至程沖和朱睿以及駐紮在齊州濟水的孫興都來到了青州城。
當然像周通這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猛將兄就算了,讓他來開這種會議不如讓他好好打一仗呢。
從這天起王勇、王澤麾下的軍隊開始實行軍銜制度,目前的最高軍事首領為上將軍,由王勇親自領上將軍一職。
上將軍下設中郎將一職,負責獨當一面,有開府持節的權力,凡是距離上將軍千里之外的距離,危急時刻中郎將可以自主調動在千人以下的軍隊,中郎將麾下率領的軍隊按照五萬到十萬不等。
中郎將下又有衛將軍一職,也是直屬於上將軍統轄,麾下率領二到三萬人,級別稱之為軍(從這裡就可以看到王澤的影響了),為上將軍下級軍事單位。
中郎將往下是偏將軍,統帥一萬人,稱為師,這些都是王勇一方的高層將領,再下面就是都尉,統領一旅三千到五千人分為二到三營。
校尉領一營一千五百人,一營又分五都由果尉統領,果尉算是目前最低層的正式軍官了,其下的隊率、什長、伍長主要是作為士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