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大腿不好抱啊!(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是新羅和倭國的使者就高興不起來了,特別是那倭國使者更是咬牙切詞恨不得用眼神殺死王澤。
要知道王澤去年率軍親征秦津,先後數戰足足滅掉倭國十數萬大軍,以致倭國青壯損失近半,要想恢復元氣至少也得十幾年。
王澤還不知道,今年由於倭人不斷乘小船夜渡秦津,不斷襲擾各處移民屯堡,造成了數百人的死傷,負責秦津民兵的鄭魁大怒之下,派出大軍在蒼狼營的配合下掃‘蕩’乾淨了筑紫島,還數次登陸掃‘蕩’伊豫之二名島(四國古稱)得了不少的奴隸人口。
二月下旬更有大將褚宏航、孟顯率上萬大軍配合長‘門’的張航、韓廣等人強攻周防、石見兩地,幸賴得倭國大將蘇我用德率領殘餘的數萬大軍和後來趕到的數萬新兵,利用地形守住了周防。
只是被張航等人率軍足足掠去了五六萬倭國男‘女’奴隸,另外石見之地也有近半地方被孟顯率軍攻佔。
王澤不知道後來這幾次大戰,倭國使節卻知道的,可是不管怎麼樣,倭國使者始終不可能對王澤做出什麼傷害‘性’的動作的,最終也只有惡狠狠的向王澤剜了兩眼。
相對倭國使節這會對王澤滿腹的仇怨,倒是新羅使者弓憲這會腦子裡不停地想著如何與王澤拉近關係,如今新羅的局面可不是太好。
雖然自從二十年前從新羅真興王開始(在位時期540576年),新羅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建立了‘花’郎道,還聯合百濟將強大的東海霸主高句麗從漢江流域趕走。
可是沒過幾年新羅就不顧盟友之誼,又將這一戰略要地從百濟手裡奪走,結束了與百濟120年盟友關係。
從那之後新羅就陷入了被百濟和高句麗聯合攻擊的局面,要不是有個倭國這個時斷時續的盟友的支援,新羅恐怕早就悲劇了。
現在這個悲劇已經開始出現了,盟友倭國去年被王澤這個夏國給打殘不說,還佔領了秦津、長‘門’徹底關上了新羅與倭國之間的水上通道。
要不是這次弓憲和倭國使者都是化妝之後乘坐百濟商船,恐怕還來不到南陳這裡。
雖然新羅這次趁著倭國實力大損的機會,取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牟韓地區,可是畢竟失去了原來的盟友,在高句麗和百濟的攻打下國力大減。
期間新羅顧不得臉皮,連連向百濟拋媚眼,企圖再次與百濟‘交’好,可是百濟因為恨極了新羅的背信棄義,加上從王澤這裡得了許多的‘精’良武器,所以死命的進攻新羅,連續又奪取新羅七八個城池。
向百濟求和不行,新羅又開始想要抱高句麗人的大‘腿’,百十年前高句麗還定都國內城的時候,新羅曾經是高句麗的藩屬,只是後來高句麗遷都平壤向南擴張的力度加大,加上新羅國力增強於是雙方迅速翻臉。
面對新羅人的求和,東海霸主高句麗人也是不理不睬,擺明了是要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徹底打垮新羅這個生機勃勃,非常有戰鬥力的國家。
萬般無奈之下,新羅人又開始想起來自己還有中原的天朝做大‘腿’,於是緊急挑選合適的使節出使中原。
新羅不和百濟一樣,百濟之前從東晉開始一直是向南朝通使朝貢,新羅卻是從開始就一直和北朝確定朝貢關係,在北魏時新羅被稱為斯羅。
這一回新羅真個是惹了眾怒被各國圍毆,新羅真興王一面親率大軍抵禦高句麗大軍另派大將金淵抵禦百濟;另一方面又緊急派出弓憲秘密乘商船出使北朝。
只盼求得北朝朝廷顧著天朝臉面派出大軍進攻高句麗,以緩解新羅的壓力,只要能‘逼’得高句麗退軍,剩下區區一個百濟,新羅還不放在眼裡。
真興的小算盤打的很好,可是等弓憲暗中乘船經過百濟時才知道,原先預備出使的北齊竟然正在被周邊諸國圍攻,損兵折將不算還接連失地丟城。
剛剛佔領沒幾年的淮南之地都給丟了個一乾二淨不說,連一向是北朝州郡的三齊之地都已經不是北齊的地盤了。
天哪這還是數年前齊文宣帝高洋創立時的天下第一強國麼?弓憲心裡無聲的吶喊道。
看到眼下北齊自顧不暇,正在大力征調青壯與各國全力作戰,怎麼可能還有‘精’力顧及到東海新羅的安危。
北朝的另一個繼承者北周那更是不可能援救到新羅了,北齊好歹還是瀕海的大國,北周就是完全的內陸國家了,要北周救新羅想都不要想了。
思來想去,弓憲就只好乘南陳商人的海船來到了建康,畢竟南陳國力正在迅速恢復,短短數月就光復了淮南之地不說,還要繼續大舉北進奪取徐州,看上去國力又強盛起來了。
可是等弓憲來到建康才知道,南陳也只是外皮光鮮的緊,建康上游數百里的北江州就已經是戰場了,敵視南陳的王琳大軍正在那裡和陳軍作戰。
弓憲這下傻眼了,就南陳目前的情況哪有功夫管自己,再說之前新羅一直是親近北朝的,對南朝一直是不理不睬,這回遇到麻煩了才來求南朝相助。
有句話叫平時不燒香,遇事拜佛忙,說的就是新羅這種行為了,人家沒把弓憲趕走就不錯了,還想讓南陳幫忙,那是想都不要想了。
不出弓憲的所料,南陳的大臣們雖然也對弓憲和顏悅‘色’,但是一提到制止百濟進攻新羅就一個個避而不談。
在建康呆了近月時間,弓憲是沒有一點辦法。今天聽說倭國使節要求見臨江王陳茜,弓憲也跟著一同過來,想不到在今天宴會上,竟然見到了百濟重要的盟友,東海夏侯王澤。
弓憲腦筋飛速轉起,眼下東海形勢一切都是因王澤而起,要不是王澤的出現,只怕現在新羅都已經可以攻下百濟泗沘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