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雖然是世邀賽特製的新地圖,但古羅馬鬥獸場可是有著近兩千年曆史的古文化遺產。

李藝博想了想,說道:“這個,應該是羅馬帝國皇室為了觀賞奴隸和野獸的戰鬥,所以建設了這麼一個鬥獸場,我對這個鬥獸場的印象不是很多,第一次瞭解到古羅馬鬥獸場,是從一部叫斯巴達的電視劇中瞭解到的。”

“斯巴達啊,那可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和這座古羅馬鬥獸場一樣的偉大。”

李藝博的話,讓潘林勾起了小時候的回憶,那時候他也喜歡看這部電視劇,但是因為畫面太過於血腥,所以在國內並沒有上線,他是在網上找盜版網站看完這部電視的,一共有好幾部,精彩得讓他連續一個月都去泡網咖,這才把這部史詩大作看完。

至於這部電視劇的主要拍攝場地,古羅馬鬥獸場,是位於衣大利首都羅馬市內臺伯河東岸的一座古建築。

“那你對古羅馬鬥獸場的歷史有些瞭解嗎?”李藝博此時發起反問,一直以來都是潘林在詢問他,今天他要反擊,詢問潘林。

潘林微微一笑,顯然是做足了功課:“古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徵,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是嗎?八大奇蹟是哪八大奇蹟?”李藝博詫異地問道。

“唔~!這八大奇蹟分別是秦陵兵馬俑,萬里長城、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吳哥窟、衣大利羅馬鬥獸場、梧州騎樓。”潘林想了想說道。

“那你說說,古羅馬鬥獸場的建築資訊。”李藝博繼續詢問。

“古羅馬鬥獸場一共分四層,外牆總高57米,相當於20層高樓。整個形狀成橢圓形,建築佔地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最多可容納9萬觀眾。”

潘林此時開啟了萬度萬科,對著上面的資料直接念道:“它是羅馬帝國征服耶路撒冷後,為紀念皇帝韋帕薌的豐功偉績而建的,由8萬名俘虜用工8年完成。

據說當年角鬥場開幕時,共用5000頭獅子、老虎等猛獸和由3000名奴隸、俘虜、罪犯及受宗教迫害的基督教徒組成的角鬥士,在此持續進行了100天的表演。

演出時,猛獸從圈中放出,人被驅人賽臺,獸要吃人,人要搏鬥,人生還者極少,殘酷異常,慘絕人寰。有時也搞人與人進行角鬥,更加殘忍。”

“角鬥中必須有一方死亡方可收場,如無結局,則雙雙必須處死,或放野獸將人吃掉。直至公元405年,這種極端野蠻的競技比賽,才被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所制止。”

“此後,在公元3世紀和5世紀又進行了重新的修葺。古代羅馬的一種平面為橢圓形的建築物,中央一塊平地作為表演區,周圍看臺逐排升起,沒有永久性的屋頂。”

“已知最早的角鬥場在龐培城,建於公元前80年。

後來,羅馬帝國的許多城市都用石頭興建角鬥場。

羅馬大角鬥場規模最大,功能完善,結構合理,景觀宏偉。”

“它的形制一直影響到現代的大型體育場。大角鬥場建在幾座小山之間的谷底,基址本是尼祿皇宮花園裡的人工湖。

角鬥場長軸188米,短軸156米,周邊長527米,觀眾座位以62%的坡度升起,約60排,分為四區。

前面是貴賓席,中間是騎士席,後面是平民席,可容5萬人。

最高處有一圈柱廊,可供管理篷頂的人休息。表演區橢圓形,長軸86米,短軸54米,奴隸們在這裡表演角鬥或鬥獸。

表演區與貴賓席前沿有5米多的高差,注水後可以表演水戰。獸檻和角鬥士的預備室在表演區的地下,那裡有排水管道。

支承觀眾席的是三層放射式排列的筒形拱和沿外圈迴環的拱頂。前者每層80個,與此相應,在立面上週圈一律形成三層券洞。

底層券洞是出入口,觀眾對號進入,順著設在放射形拱內的樓梯登上預定的座位區。各區觀眾集散互不干擾。立面各層用券柱式作裝飾。總高48.5米。底層用多立克柱式,二層愛奧尼柱式、三層科林斯柱式、四層為實牆。券洞口立雕像。

最上面的簷口有垂孔洞,木杆透過孔洞立在插座上,木杆上端縛纜繩張掛篷頂。立面用灰白色的灰華石。

結構的主要承重部分也用灰華石,其次用磚和較軟的石頭。

拱頂和上層的承重牆用混凝土,骨料裡添有浮石,前三區的觀眾席用白大理石做成,最後一區為木構,以減輕對外牆的推力。”

李藝博一陣詫異,潘林這是學歷史的嗎?為什麼對一個古羅馬的鬥獸場這麼清楚?

於是,李藝博扭頭看向潘林,結果發現潘林對著資料在唸!

“行了,你也別唸稿子了,我還以為你真的這麼厲害,原來對著資料在唸!”

“哈哈。投機取巧了。”潘林哈哈笑著,“好了,咱們也別玩了,雙方選手已經準備就緒,比賽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