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六章 效仿(第2/2頁)
章節報錯
姚廣孝完全沒有思考直接說道:“容易得很,正是致良知。”
“致良知?”方孝孺認真想著。
“是的,此良知,如同是佛教裡提出的本心,是世間一切的來源。”
“每個人的一生,本都懷有赤子之心,可奈何塵世中的各種幻象將其迷惑,雖然人人有此本心。”
“可眾人十分執迷此幻象,沒有去印證,導致自己不能得到解脫。”
“其實,一切學問,全是由這良知衍生出來!”
“孔夫子就是由於可以始終將赤子之心包吃住,才可以由這可本心感悟出先賢之理,而他的論語,同樣是如此寫出的!”
“你……”
方孝孺聽見後,緊緊地蹙著眉頭。
對方的這些話……若是讓平常儒生聽到,絕對是離經叛道的言論。
此個和尚,此時居然是敢去分析孔夫子是如何成聖的。
孔夫子是何等厲害的人,全部儒生都將其視為師尊,生而為聖者,如此高貴的存在,稍稍窺探其往昔經歷,都是要頂禮膜拜的,如此人物,又怎麼可以讓你去揣測?
但是此時……方孝孺並不打算打斷姚廣孝的話。
由於他隱約有點感覺到,似乎此和尚的言論,的確有點道理……
如果把孔夫子視為平凡的人。
理所當然是可以解讀他的學說是如何成型的,理所當然可以解讀他是因何能當上聖賢的!
因此,後人也理所當然能效仿孔夫子,當上新的聖賢!
“但是他說的這個良知……究竟該如何深挖?才可以成聖?”
這時,方孝孺思考了一會,不由得問道。
“用不著深挖,不受到世俗的玷汙,用明心去觀察,理所當然可以熠熠生輝。”姚廣孝神情平靜地說道。
“就像是許多時候,大家雖然也明白不能作惡,可最後無法抑制做下惡事,完全是因為受到世俗玷汙自己的本心。”
“這種人僅僅只能讓其整改,逐漸恢復其良知,如此一來,就會更接近聖人了。”
“說到底,這並非是徐福的表面體系,必須做到知行合一才行。”
“所有的事,要發自本心,持之以恆去做,錯了就改正。”
“孔夫子生於春秋,當時周王朝衰敗,時局動盪不安,百姓無法安穩的生活,孔子同樣是發自良心,清楚這樣的狀況有問題,因此傳道授業,寫出了論語!”
“論語中全是他對於當時的感悟,由本心深挖得到的。”
“現在,咱們理所當然就可以效仿。”
“只須咱們守好良心,遵從良心,理所當然可成聖!”
說完。
姚廣孝的神情還是很平靜。
但是那種自信顯而易見。
似乎他的言論並非是推斷而來,完全是原本就存在的一樣,他不過是把他說出了。
這種真理彷彿就是永恆的。
方孝孺受到的衝擊很大。
他蹙眉沉思,體會這些言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