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地的,人口多的,顧慮也多,所以會留下幾口人,種家裡的幾畝地,剩下的全部都跟著去。

這一劃拉,吳家村有三分之二的人想要跟過去,都是衝著那麼多的土地。

吳婆子的孃家,還有兩個女兒的那邊,吳三壯都送去了訊息,願意跟過去,都可以跟著走。

上面有規定,帶過去一個就給他二兩銀子,這一看,足有好幾百人,將近上千兩銀子。

吳三壯心裡可高興了。

不過,他肩負著把這些人平安帶到的責任。

手裡的六十兩銀子,也沒敢多花,留著路上,以防意外。

在家裡過了年,過了元宵節,吳三壯就帶著大家上路了。

吳老頭一家當即決定賣掉家裡的三畝地,總共二十四兩銀子,買了一輛牛車和糧食,然後上路。

有的沒有牛車,就把老人和孩子放在筐子裡挑著走。大孩子和年輕人,壯年人,則是步行。

雖然路途遙遠,但這麼多人一起上路,所以並不怕。

一路上,吳三壯有路引,各地的官府已經得到朝廷的通知,給予放行,而且給予方便。

提供一些水和糧食,甚至草藥。

中原的人多,當官的也發愁,現在有部分離開,而且還是去北方開荒,也是支援朝廷決策,也算是政績。

就因為有這樣的配合,所以這些老百姓有組織地遷移,一路上頗為順利。

像吳三壯這樣的情況,在大周很多地方出現。

很多人拖家帶口,跟著這些在北方打仗立戰功的同鄉去北方討生活。

歷經兩個月的趕路,吳三壯帶著五六百口人終於到了北方。

此時已經到了三月中旬,土地解凍,地上冒出了小草,正是開荒種地的時候。

“徐大哥,你動作倒是快,比我先到了。”吳三壯上前,跟一個壯漢打招呼。

徐壯士笑了笑,“想著早點過來,就能早點分到土地。哎喲,你帶來不少人啊!”

吳三壯回答:“我們那邊地少人多,一聽說這邊一個人能分到十畝地,很多人願意過來。”

“那行,你趕緊去登記,然後領工具蓋房子,領農具開荒。早點開工,咱們也能早點住上大房子,早點種地。”徐壯士催促,他已經登記好,馬上進行下一步。

吳三壯笑笑,“好,徐大哥你忙,有空了,我請你來家吃飯。”

“好!”徐壯士應下。

吳三壯帶人過來,清點人數。

負責登記的人,遞給每人一個牌子,說:“到時候分地和分發物資分安家費,都是按照牌子的。不能多領,也不能少領。”

“有勞了。”吳三壯賠笑。

“我這裡給你開條子,去領農具和工具。”負責登記的人說道,根據人口,分發相應數量的工具和農具。

拿到了條子,吳三壯笑道:“咱們的東西比較多,來五十個壯年,跟我去領農具和工具。”

吳族長雖然疲憊,但看到那麼多人,徹底放下心來,大手一揮,“趕緊跟著去。”

吳三壯帶著五十幾個人,不一會兒,就領來很多鐵鍬鎬子耙子等工具農具,放在車上。

接下來有人帶著吳三壯這幾百人去量土地。

按照每家每戶多少人,多少木牌分地,然後劃定地界,村界,村名還是叫吳家村。

吳三壯自己有二百畝地,家裡還有十五口人,一家就有三百五十畝地,當拿到地契的時候,吳老頭哭得稀里嘩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