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長仔細想想,眼睛一亮,他家壯勞力多,出的人多,到時候分到的田地也多。

“元青家的,我覺得你的辦法挺好,這樣省去單獨做飯,洗衣服的瑣事,大家集中起來做大事,蓋房子,開荒。

這樣分配之後,家裡有男丁的,或者人多的,乾的活多,分到的田也多。家裡沒有男丁壯勞力的,幹了力所能及的活,也能分到田。大家說,這樣怎麼樣?”

有的人有小心思,小聲嘀咕,“那我們家壯勞力多,開得荒地也多,分給別人,我們豈不是很吃虧?”

李村長聽到這話一瞪眼,“李二愣子,你家是有四個兒子,加上你就有五個壯勞力。你有兩個兒子成親了,有兩個兒媳婦,還有三個孫子,你算算你們這一大家子有多少口人?

你們開得荒地多,到時候按人平均分的時候,你們家得到的土地也多的啊!到時候你們家只要開荒,蓋房子、洗衣服、做飯有其他人做,這樣不是也輕快了很多嗎?”

眾人聽到李村長的反駁,再想想李二愣子一家的例子,覺得柳盼兒和李村長的說法挺有道理。

另一個人連忙說:“咱們千里迢迢,逃荒到這裡,想要在這裡安頓下來必須要團結。咱們家裡都有壯勞力,不擔心開荒,也不擔心吃不飽飯。

可是咱們村子裡還有很多在逃荒路上壯勞力沒了,留下來老弱婦孺,他們力氣弱,開不了荒,難道咱們就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沒田種糧食餓死嗎?”

柳盼兒深以為然,點了點頭稱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咱們開好了荒地,分到各家,各家都有了田,收了糧食就能養活自己。

現在正是咱們村最為關鍵的時候,背井離鄉,而且不要官府的救濟糧,拼的就是一股想給後人留條活路的執念,拼的就是咱們子孫後代,不要繼續逃荒。”

李村長聽到這話,十分激動,甚至眼圈都紅了,“是啊,想想這些年來,幾次逃荒,總有不少人死在路上,我爹我哥還有我孫兒。

如果不是元青家的,不管是王大壯、王二壯和土匪勾結,欺騙咱們的那一次,還是在大渡口官匪勾結,都非常兇險。咱們下場也會很慘,李家村估計所剩無幾。”

所有人想到曾經在逃荒路上失去的親人和朋友,心裡悲傷。

回去之後,李村長趁著吃飯的時候,召集大家開會。

李村長把柳盼兒的建議說給大家聽,又解釋了一番,最後得到所有人的贊同。

非常時刻,太多計較,沒有意義。

吃完飯之後,李村長帶著村裡的青壯年去砍竹子。

男人乾重活,女人幹輕活,小孩打下手。

老人負責帶孩子,清理野菜,負責做飯。

李大梗會蓋竹棚子,找到地勢比較高、比較平坦的地方,指揮大家蓋竹棚子。

簡易的棚子蓋得很快,不一會兒幾個竹棚就有了框架。

柳盤兒看到大家準備用那種寬大的樹葉當作房頂,這樣的話三兩天就得換房頂,太過麻煩。

前世,柳盼兒曾經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看到有人用竹子做的。

一根竹子,從中間破開,一分為二,正反扣起來,上面的壓在位置低的半圓竹筒上,就是一個簡易的竹瓦片

雖然風吹日曬之下,這些竹瓦片不能撐太長時間,也比單純的大樹葉遮擋屋頂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