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播 回收站風雲 第三一八章 奇葩的仙山(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座不知名的仙山終於引起了趙某人的興趣,他想看看這座山上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誰—至少黃海本地居民對這裡的印象只有禁區兩個字,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這裡是禁區,一切的真相都籠罩在迷霧之下,這不都不讓人感到好奇。
上山無路,與經常接待客人的蓬山不大一樣。或者說這才是真實的情況—雖然這個世界的仙人很水皮,架不住他們有飛行坐騎,加上這裡的為人處事的風格非常的排外,他們根本不需要學蓬山修路。
飛齋也只能小心翼翼的控制剛冷卻好的火箭飛行揹包慢慢的貼樹稍飛行,隨時做好躲藏的準備。他是個闖入者,而且是非法闖入者,要是被這裡的主人得知了可就沒有什麼理由可解釋了。
這座山的高度真夠可以的,飛齋以為世俗的王宮修在近千米的高山上已經夠誇張了,可看到這座不知名的仙山他才知道自己的格局小了—現在高度測量儀顯示為2700米,自己的行程才堪堪過半,這座山的高度足足超過了五千米!這個高度放在外面的世界上已經可以稱得上聖山!別說什麼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己要不是有火箭飛行揹包,根本爬不上這種仙山!
而且這座山十分不符合科學原理,不是說高度越高,溫度越低嗎?為什麼上面的氣候跟山腳下差不多?好吧好吧我知道,仙山,仙山是吧!在這個明顯是奇幻的世界裡死犟科學是件非常傻的事,畢竟按照說法這裡的一些物理法則都已經被改變了,建立在物理法則上的科學體系有些已經不成立了。
高度突破3300米後開始出現人類生活的樣子,這裡的樹木被砍伐,依照山勢開了一些不算大的梯田(天吶!海拔如此高的梯田,放到外頭都可以成笑柄了),剩餘的樹林又明顯被人工干預過的痕跡—絕大部分甚至是果樹,剩下的樹木也被人為修剪的筆直!
這完全是作為某種材料培養的專用樹木!
田地裡頭一些衣裝襤褸的人正在彎腰勞作,飛齋沒敢靠的太近,只是派幾個鏡頭過去偵查一下,自己躲在下面的樹林裡。
這些人的衣服明顯非常的破舊,而且許多顯得並不合身,看來這裡生產力可能還不如外界的世俗國家,這還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地頭有古樸的陶器,看上去應該是缸或者釜甕,鏡頭拉過去發現裡面盛的是菜粥,碎米雜糧混合菜葉加水熬製的食品,只是這些菜粥的水放的有點多,米糧放的有些稀少。缸邊上是一摞陶碗…等等,這些碗大小差不多,上面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標記,難道這個地方還沒有財務私有化的概念嗎?
鏡頭巡視,情況讓飛齋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他最初以為這裡還停留在奴隸時代,沒想到還算高估他們了,這分明是原始社會嗎!在勞作的人衣衫襤褸不假,可根本沒有看到監工,他最初以為是這裡的監工有特殊監工技巧,可現在看,是這裡頭根本沒有剩餘勞力吃閒飯!
社會生產力評定,疑似原始社會晚期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
他們用的農具大部分還是木頭的,金屬構件十分的稀少,最多就是石頭或者骨頭磨製,這一點甚至落後外界(最起碼外界的農具還是鐵製的比較多,只有像民用弓箭這種消耗品才會使用更廉價的材料),這代表這幹活效率並不高,飛齋甚至估計自己扛一個鐵製的鋤頭都比他們幹活快。
看看這些人,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基本上沒有青壯年男子。老人、孩子、婦女,這些人實際上都不怎麼適合田間勞作,那麼剛才出去負責引開妖魔的…可能就是這裡所有的青壯年勞力了吧?
明明兩個團體之間的裝束相差的也太多了的說…
雖然武士衝出來的時候飛齋沒有仔細好好看看他們的裝備,但那些人很明顯比這些人裝備強了不止一星半點,這種恐怖的反差甚至誤導了飛齋的第一印象,以為這是奴隸社會…
對了,結界決對不是這些人能搞定的!繼續往上走,看看這個文明圈真正的上層是什麼樣,或者說居住在這座仙山的真正主人是什麼樣!
飛齋突然感覺這個地方非常的有意思,話說仙人平時都吃什麼?不要說什麼辟穀,這世界的道行還沒那麼高,就算是麒麟也會飢餓,仙籍…更多的就是避免衰老的屏障,不代表別的。
蓬山…細想下來老饕們可能會大失所望,身份最尊貴的蓬山公(還未選王的麒麟)一日三餐素的讓人發慌不說,恐怕整個蓬廬宮都是素食主義大本營吧?除了照顧麒麟的感受以外,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吧?山上忌殺生,想出去打野食碰上硬茬子還不知道誰吃誰呢!這麼說來低階仙人的日子可能還不如庵堂裡的尼姑,日子苦嘻嘻的…
對了,這裡究竟叫什麼?以《山海經》為藍本的《十二國記》,名字起的都很兔子,岱輿?員嶠?還是方壺?不會是瀛洲吧?(至於剩下的辣個名字,飛齋果斷選擇忽視…這個世界不至於囂張到冒犯現實世界吧?)
繼續往上,人丁增加的同時生產方式變得開始先進起來。剛開始的人們處於原始社會晚期,比刀耕火種好不了多少,唯一亮點是梯田,住的是半地下的草屋;到4000米左右的時候土木結構的屋子和金屬器具開始出現,雖然稀少,但實實在在的半山地木屋和金屬工具伐木的工作又推翻了趙某人的一些猜測,現在幹活的人出現了不少衣服還算整潔的中年壯漢,或者說是身帶殘疾的中年人,這些人的工作偏向技術性—木匠、石匠、鐵匠…
有意思,工匠們雖然身強體壯,可全是殘疾人,有些傷痕明顯是非人類生物造成的,而且拉進鏡頭仔細觀察的時候飛齋可以確這些人應該是身經百戰的戰士—虎口上的老繭、凌厲的眼光、就在手邊不遠處的武器…飛齋甚至懷疑下面的那些人合起手來都不一定是這些工匠的對手。
到達4400米左右的時候情況再一次發生了變化—規整的石頭城牆與鋪著石板的大路,植被也由實用性變成了裝飾性,少量的果樹上面結的果實更像是裝飾品,樹木也被各種奇怪的力量扭曲成品味獨特的藝術品。這裡的人們數量稀少,衣服古樸又華貴,而且飛齋發現了一個好玩的現象,貌似穿的越多的人地位越高。從體型上看這些人明顯不是體力勞動者,趙某人可以非常囂張的稱自己可以一個打十個。
不過他終於看到了一個旗幟,一個頗具倭國特色的旗子,上面塗抹著誰也看不明白的古怪花紋。
建築不算多,但是非常具有異域特色,每棟建築都像是精雕細琢的工藝品。石頭圍牆的裡頭是一個類似高檔社群的小鎮,圍牆上站著與剛才引拍怪物的那些武士類似的戰士,如果沒猜錯的話那支精銳的部隊真正的任務就是負責這裡的安全。
飛齋仔細的尋找,只可惜城門上面的文字不同於他以往見到的任何一種語言,千度上也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資料,現在的感覺就像是玩外文原版遊戲,用的還是自己完全不瞭解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