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信州龍虎山,乃是天下第一道教名山。

龍虎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龍虎山的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東漢中葉,道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地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

此山根盤地角,頂接天心。遠觀磨斷亂雲痕,近看平吞明月魄,蒼松古樹,虎踞龍盤,頗有吞吐天下之氣象。

龍虎山上道門傳承,已近千年,興盛不衰。尤其自唐代起,到如今,龍虎山的歷代天師備受君王推崇,拜為國師。以降妖除魔,匡扶國運為己任。

這一代的龍虎山天師張天師叫做張繼先,於仁宗皇帝親自敕封為天師,至此剛好六十年,正是一個甲子的光景。

龍虎山頂,雲霧繚繞。朝南一側,有一座茅屋。茅屋左邊有一牛棚,棚內臥著一頭壯碩青牛漫不經心的嚼著一把枯草。茅屋右側有地,地裡的白菜被積雪所覆蓋。

茅屋外的空地上,一個仙風道骨的道人,鬚髮皆白,右手捏著一柄拂塵搭在左手手肘;身上的白色道袍單薄,隨風飄蕩,但是道人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寒冷,而是傲然直立,眼睛卻遙遙看向了北方,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這個道人便是張繼先,這一代的龍虎山天師,也是宋徽宗親自敕封的伏魔大國師,妥妥的陸地神仙境。

張天師在山腰上清宮清修,偏偏喜歡在這山頂結茅而居,種菜挖地,砍柴挑水,跟普通的山民毫無二致。

“都說六十年前那洪太尉誤放妖魔,實際上不過是天數而已,此中因緣早就五百年前便已經定下。如今大宋氣數雖然衰微,但是並未走到盡頭。可是我昨晚夜觀天象,心血來潮,北方的梁山泊有新的帝星冉冉升起,光彩奪目。天下之大勢,也變得渾濁不清,真是怪哉!”

張天師似乎是自言自語,又似乎是說給旁人聽的,但是奇怪的是四周空無一人,只有他一個人孑然站立。

說道這裡張天師神情肅穆,嘆了一口氣:“難不成梁山泊將會成為新的龍興之地?此事關係重大,你且下山去,將我這書信交給上清宮主持,著他命人理清楚這事情的緣由,再來回報與我。”

“哞~!”

牛棚裡的大青牛的嘴鼻噴出一道巨大的白氣,一對銅鈴般大小的眼睛望了望張繼先,然後緩緩的站了起來,抖了抖巨大的身體,走到了張繼先的身邊,張嘴銜住了張繼先手上的一封信箋,慢慢的朝著山下上清宮的方向而去。

上清宮內,當代龍虎山主持張志林恭敬的朝著大青牛躬身一拜,小心翼翼的取下信箋,展開之後,臉上的神情也是震驚不已。

“丹陽,天師傳下法旨,梁山泊有龍氣興起,著你前往理清楚來龍去脈,早日回報。”

張志林對著身旁一個三十來歲的年輕道人吩咐道。這個道人身高七尺五六,劍眉星目,長相頗為不凡。他便是龍虎山正一道當代主持張志林的大弟子趙丹陽。

“謹遵掌教旨意。”

趙丹陽躬身一拜,一人一劍走出大殿之外,轉眼間已不見人影。

。。。。。。

山東鄆城縣,東溪村晁家莊。

此時的莊內聚著七個人,以托塔天王晁蓋為首,其他的分別是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赤發鬼劉唐、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

七個人圍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滿了酒菜,正在推杯換盞,熱鬧非凡。

屋子內的幾盆炭火吞吐著紅焰,將這屋子內烘得溫暖無比,與窗外的天寒地凍形成了明顯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