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在江東號召人馬。有一天,他對季布和鍾離昧道:“桓楚和於英是吳越的猛士,曾經對抗過秦軍,兵敗後不知藏身何處?最近聽說在九江的塗山號召兵馬。你二人長期在郡中擔任官職,想必對他們非常熟悉,現在就煩勞二位前往塗山請他們前來共襄大業。”季布猶豫道:“明公,此二人武功蓋世,傲視天下英雄。我們久任郡官,曾經通緝他們,多少有些恩怨。此番前去,他們未必會給面子。若是讓項公子和我們一道前去,若是他們提出什麼難題,還有項公子從中周旋。”項梁連聲說好,就叫來項羽吩咐道:“羽兒,你就隨季布、鍾離二位大人前往塗山請桓楚和於英前來。”項羽斬釘截鐵道:“請叔父放心,我一定讓他們真心來投!”三人就備好鞍馬出發了。

不止一日,三人來到了塗山。塗山又名當塗山,俗名東山,位於九江郡最北端的淮河之濱。《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懷遠縣誌》載:塗山,亦名當塗山。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後經斷裂切割和流水沖刷,遂分為隔河夾峙的兩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峽之一。西周中期,周穆王曾在這裡會見過諸侯,稱這次大會為塗山之會。雖然此時已是冬季,但山中修竹茂松,長的非常繁盛,那些路邊的白石上滿是青苔碧痕,崖邊的老樹枝上藤蘿倒掛,顏色青黃相雜,斑駁陸離,看上去處處都是好風景。再加上四處禽鳥鳴叫,仙鶴飛舞,真的有一種:山中悠閒方一日,人間倏忽已經年的感覺。三人來到山下,就沿著崎嶇的山路向山上走來,眼前一條小道直通向幽深之處。三人正走間,突然一群小嘍囉擋住了去路。季布就對他們講:“我們是項梁將軍的部下,有事要和你們的大王商議,快去通報!”嘍囉就打著口哨飛快地跑去稟報。

原來桓楚和於英是吳、越有名的大力士,也是當年抗秦的英雄。二人年輕時還在項燕的部下當過將領,參加過抗擊秦軍佔領吳、越的戰鬥,兵敗後就躲在會稽山中。後來郡守派兵圍剿,二人憑著高超的武藝殺敗了官兵。但是季布和鍾離昧也是武功蓋世的英雄,再加上官兵人多,桓楚和於英最終戰敗,退出了會稽山,就輾轉來到塗山中落草。他們在塗山利用有利的地形打起了游擊戰,再加上山高皇帝遠,官兵也拿他們沒有辦法,才站穩了腳跟,從此就做起了山大王。陳勝起義後,桓楚和於英積極準備反秦事宜,最近聽說項梁在吳中起兵了,就想派人前來打探一下情況,看看項梁有沒有項燕的英雄氣概和軍事才能。但因路途遙遠,還沒有成行。這時忽然聽說項梁派人來了,真是大感意外,就趕緊出來迎接。

桓楚和於英來到寨門,先看見季布和鍾離昧,就氣鼓鼓地道:“我們被二位趕得走投無路,逃到這麼遠的地方,你們又找上門來了?”季布和鍾離昧連忙謝罪道:“二位好漢請不要誤會。以前是為秦國效力,現在我們已經擁戴項燕之子項梁做了大將軍,準備起兵反秦。此次就是奉了他的命令來請二位出山,幫助項梁將軍滅秦復楚。請二位釋去前嫌,讓我們一塊幹一番事業吧?”桓楚大笑道:“原來是這樣!我早就看出秦國會完蛋,所以絕不降秦,現在果真如此,哈哈!”就邀請三人進寨說話!”季布等人就跟著桓楚來到寨中,分賓主坐定。桓楚先安排上茶,然後道:“項梁之名我早有耳聞,不過其父項燕是英雄,他未必就是英雄啊!”鍾離昧就起身指著項羽道:“二位可聽說過項梁之侄項羽嗎?”桓楚道:“聽說過,但不知他有何本領?”季布道就介紹項羽道:“這位公子就是。”

項羽就急忙起身行禮。桓楚和於英看見項羽人高馬大,錦袍玉帶,裝束非常闊氣,就驚歎道:“公子果然好相貌,但不知你有何本領?”項羽道:“在下項籍,奉叔父之命前來迎請二位英雄出山。”桓楚就冷冷道:“如今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像我們這些佔山為王的人多如牛毛。你們隨便站出來就說自己是項燕之孫,我們如何能相信啊?”項羽就拍著胸膛道:“我就是項燕之孫,項梁之侄項羽,這不會假!”桓楚看了項羽一眼,道:“就算是吧。我在吳中時,聽說過你的大名!只是我們本事平平,只會在山中追逐狐兔。若說上陣殺敵,那就是外行了,況且又閒散慣了,怎麼能專心幹那一矛一槍的事業?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項羽就慷慨激昂道:“當今的秦國,二世昏庸,趙高弄權,故而英雄四起。我聽說二位都身懷絕技,本領過人,就應該為天下除殘去害,大顯身手,卻為什麼默默無聞地躲在這裡?難道是被秦軍嚇怕了嗎?”季布一聽,他們的話都繃上了勁,就趕緊道:“項將軍真正是仰慕二位的英名才來邀請,還望二位三思啊?”

於英就起身道:“三位的好意我們已經知道了,可是秦雖無道,根基還很牢固,非蓋世之才不能與之較量!不是我們不相信你們,只是擔心項家叔侄才智平平,若是前去應召,將來事情不成,反而還要互相連累,這樣對誰來說都不好啊!”鍾離昧也趕緊道:“二位壯士有所不知,項公子曾經學過萬人莫敵的本領,他的武藝可謂是無敵於天下,請你們不要懷疑?”桓楚笑著說:“說大話都會,但不知真假?若是能顯露一手,果真能力敵萬夫,我們就隨你們下山。不然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項羽聽出了意思,就問:“但不知如何顯露?”於英靈機一動,道:“比武會傷了和氣。這樣,北山下有一座禹王廟,廟前有一個大鼎,有千斤之重,項公子若能推倒扶起,再推倒扶起,如此三推三起,就算是無敵於天下了,我們就跟隨公子前往吳縣。”項羽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桓楚、於英道:“決不食言!”項羽就立即起身道:“請下山看鼎如何?”桓楚和於英也立即起身道:“請!”大家就出了山寨。

一會兒就來到了山下的禹王廟前,項羽等人果然看見有一尊大耳三足的青銅大鼎矗立在院子中間的臺基之上。等大家走近了,項羽才發現此鼎高有一米八,周長約四米左右,估計有一千五百斤重。項羽看了看鼎,先繞鼎一週,然後讓三個小嘍囉試著推了一下,卻是紋絲不動。項羽就挽起衣袖,上前一推,那鼎就倒在了地上,然後又扶起來,眾人大驚失色。項羽心想今日若不在此一顯身手,他們就會小瞧於我,於是道:“二位,光憑推倒扶起,還不能顯示手段!”桓楚就問:“以項公子的意思是?”項羽道:“我可以將此鼎舉起。”桓楚、於英聽說項羽能把鼎舉起來,就吃驚地道:“不瞞公子,我們也只能將此鼎推倒又扶起,就是我倆聯手,也只能把它抬起三尺,不能舉過頭頂。公子若能舉起此鼎,就真是無敵於天下了啊!我們還有什麼話說?”項羽聽了二人的話,微微一笑,就挽起了衣袖準備舉鼎。

這時鐘離昧靈機一動,忙走上前對項羽道:“公子莫急。”便回頭對桓楚、於英道:“江湖上傳言,說二位一個能拔樹,一個能跺腳,也不知是真是假?今日若是項公子費盡周折舉起了大鼎,而二位卻名不符實,也讓楚人失望哩?”桓楚和於英就互相看了一眼,大笑道:“好!好!”桓楚說罷,就走到院子路旁的一棵樹旁,那棵樹少說也有碗口粗細,桓楚就高聲道:“你們要看仔細嘍!”說著就活動了一下筋骨,又鼓了鼓勁,就彎下腰,兩手抱緊樹根部,然後發一聲喊,就用力將那棵樹連根拔了起來。眾人大驚失色。於英見桓楚拔了樹,就挽起褲腿,也發一聲喊,用力向地下跺了一腳,然後抬起腳來。大家看到他已經把地面踏進了足足有一尺深。軍士的喝彩聲連成了一片。項羽等三人也十分佩服二位的神力。從此人們就稱桓楚為‘拔樹將軍’,於英為‘跺地將軍’,合起來就是‘拔、跺二將’。

項羽也很吃驚,心想此二人果真都有神力,就道:“現在看我舉鼎。”大家就來到那尊大鼎跟前,所有人都將目光聚集在項羽身上。項羽就提起袍襟,挽起衣袖,先將左手放在鼎口邊上,右膝頂住大鼎的底部,另一隻手抓住鼎足,然後用力一抬,那隻鼎就懸空而起。項羽舉平後就大吼一聲,將那金鼎高高地舉過了頭頂,其勢風雲都為之變色了。桓、於二人大驚失色,就是季布和鍾離昧也連連叫好。那些小嘍囉看到眼前的情景直驚得喪魂落魄,還有一個人就栽倒在了地上,竟然嚇得口吐白沫,不醒人事了。項羽將鼎舉起來約有片刻時間,又將鼎放在了地上,然後拍拍肩膀,再踢踢腿,若無其事地笑道:“二位可否出山?”桓、於二人“撲騰”一聲跪倒在了項羽的腳下,口中道:“項將軍真是天神爺爺下凡哩,就是孟賁、夏育、任鄙在世,也不過如此啊!我倆願意終身追隨在您的鞍前馬後,至死不渝!”其餘的嘍囉兵也都一齊爬在了地上,許多人都不敢抬頭看項羽了。項羽就大笑著扶起二人。史書上多次提到項羽“力能扛鼎”就是指這次扛鼎的事情。項羽從此一‘舉’成名,只要是家鄉人說起項羽舉鼎之事,沒有人不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有詩讚項羽道:

籍也萬人敵,崔巍立昊穹。

拔山能蓋世,舉鼎數雕蟲。

泗上人中傑,江東蓋世雄。

鴻溝能對峙,唯有一張弓。

桓楚和於英就恭恭敬敬地對項羽說:“現在先請項將軍回山寨吃酒,我們明日立即集合隊伍下山。請!”項羽非常高興,就和大家來到了山寨。剛走到門口,桓楚就立即傳令擊鼓鳴號,迎接項羽和季布、鍾離眜三人進寨。桓楚將場面搞得非常隆重,然後殺牛宰羊,大擺酒宴,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熱情地款待項羽等人,大家只好一醉方休。

次日起來,早飯過後,桓楚先下令聚集塗山所有人馬,共聚得三千多人。然後收拾家當,燒了山寨,鳴炮下山。各位英雄就簇擁著項羽向吳縣趕來。

項梁聽說桓楚和於英到了,大喜過望,趕緊出城迎接。只見桓楚青面黑髯,鼻如蒜頭,須如麥茬。於英紅面赤須,眉弓如簷,鼻若懸膽,都是昂蔵男兒,糾糾武夫,大喜過望,當下就封二人為左、右都尉。桓、於二人非常高興,就拜倒在腳下。項梁就扶起二人道:“二位都是吳中壯士,當今的英雄,如今老天將你們賜給我,秦國怎麼能不滅亡啊?”大家就向城中走來。季布和鍾離昧就向項梁講述了二人拔樹、跺腳,項羽舉鼎之事。項梁非常驚訝,就設宴慶賀。

這時吳中子弟紛紛前來參軍,許多人都擔任了職務。虞一公把虞子期也送來了,他對項梁道:“老夫只有一子,現在交給將軍,讓他也隨軍聽用,算是老夫為楚國盡一份力吧!”項梁非常感激,就安排他到軍中任職。忽然有一人風風火火地走來對項梁道:“項將軍為什麼不用我?”項梁看著他,就笑道:“我以前讓你辦理一件事情,你那次沒有辦好啊,所以不能給你安排職務,請多多見諒啊!”那人一聽,恍然大悟,就唯唯而退。可見項梁選將用人,多麼慎重。這時兵馬已經聚集得差不多了,共有八千人,史稱‘八千子弟兵’,會稽郡全部歸順。

陳王的將領召平被秦嘉等人趕出郯城後,他便率眾南下,一直來到了廣陵,在這裡呆了不長時間,就聽說張楚王敗走陳城。又過了一段時間,張楚王被人暗算的訊息四處傳開了。召平就聚集部眾道:“章邯南下,張楚王已經遇難,我們在此也沒有什麼意義。聽說項梁在江東起兵了,那裡人多地肥,錢糧充足,我們就前往江東,遊說項梁過江與章邯作戰吧?”部眾道:“沒有交往,現在冒然前去,他未必會把我們當一回事兒。”召平道:“大王以前曾有指示:要聯絡東南諸義士。現在就寫一份假詔令,就封項梁為上柱國。拿著這樣的高爵位前去賜封,就算沒有交往,難道他還會拒絕嗎?”部眾道:“可惜沒有印璽。”召平笑道:“我身上有大王賜的將軍印璽,仿照著再刻一方上柱國的印璽就行了。”大家聽了這話,覺得非常有道理,就找來了石頭,又刻了一方上柱國的大印,還合計著寫了一份假詔令,然後封藏起來,就拿著南下了。

召平等人來到吳縣,果然看見到處熱火朝天,人人鬥志昂揚,心裡非常高興,就徑直來到上將軍的府衙求見項梁。項梁聽說張楚來人了,很感意外,就走出來迎接。召平與項梁相見後,召平道:“我們是奉命來見您的,不知道大王現在的情況。”說著就拿出了矯詔和上柱國的印綬,項梁十分高興,詔令上面寫著:

張楚王勝謹慎地告訴項公麾下:孤早就聽說你是項燕之子,將門之後,而項燕死於秦人之手,路人皆知。孤本為田間佣者,尚且知道報仇復楚的大義,故而振臂一呼,天下的英雄就響應了。而您為忠烈之後,又集國仇家難於一身,難道復仇的決心還不如孤嗎?孤今拜你為楚國的上柱國,特派召平將軍前來賜封,還望您不忘楚仇,仰仗義忠義,主持軍務,伐秦復楚。以期建功業於當代,垂大名於後世。

項梁看完詔令,十分高興,就接受了賜封,從此就以楚國上柱國自稱。上柱國是楚國最高武職,掌管兵馬大權,就是後來的兵馬大元帥。項梁意外地得到了這個封賞,就熱情地款待召平等人。召平道:“江東才俊如雲,還望項公儘早過江,江北的百姓都在翹首以待啊!”項梁道:“軍馬已經備齊了,我隨後就渡江!”就把召平等人留在軍中聽用。

三日後,項梁見一切準備就緒,就下令起兵。這天早晨,軍馬在禮炮聲中開拔,隊伍來到丹徒江邊。這時江南的百姓都擔酒端肉地擠在江邊歡送親人。虞姬也隨項羽來到了江邊,二人戀戀不捨,最後竟執手垂淚,無語凝咽。項羽動情道:“請你放心,我們一定能要打進關中。等滅了秦國,我就立即回來和你相聚。”虞姬道:“但如君言,早去早歸,只能為你祈禱平安。”項羽笑道:“請你放心,天下英雄再沒有能超過我的,哈哈!”

這時一些老人就來到項梁的面前,拉著他的手道:“將軍今日一去,必定能夠建功立業。可是您走之後,如果沒有賢良的父母官,我們的日子怕是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啊?”項梁就許願道:“因為人馬眾多,我不得不盡快過江。不過請你們放心,我過江後若是遇到賢者,就馬上派來做會稽郡的郡守,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啊。若是將來大功告成,我還要免除這裡十年的賦稅,你們一定會有好日子過的!”父老們就哭拜送別。項梁於是揮淚告別,就率領將士們登船離去。

江南的女子就唱起了多情的離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順著清流來相送,征途啊漫漫情誼長;順著江風對郎唱啊,勿忘昔日的好時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順著清流來相送,征帆啊掛起離岸旁;看見鴻雁已南翔啊,千乘萬騎啊去朔方。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順著清流來相送,送君啊送到水中央;遼闊江天舉目望啊,盼君功成啊早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