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項梁召見了范增,便迫不及待地問道:“我聽說先生喜歡替別人排憂解難,又胸懷拯救百姓的仁義之心,現在請您為我決斷一件大事?”范增在路上已經聽季布和鍾離昧說起過立王之事,心裡早有準備,就道:“將軍請講。”項梁道:“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從陳王敗亡後,楚民就失去了依靠,後來景駒冒充了幾天王,現在也銷聲匿跡了,所以有人勸我做楚王,以此來號召百姓反秦,也讓全楚的百姓知道為誰而戰。老先生想必閱盡了人世間的滄桑成敗,您認為我該怎麼辦?”范增就直截了當地說:“將軍若是稱王,將會是第二個陳王啊!”項梁聽了這話,十分驚訝,就直起身子誠懇地問:“此話怎講?”范增就嚴肅而認真地說:“陳王敗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不立楚王的後代啊!還聽說他做王就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自己出身貧賤還瞧不起比他貧賤的人,再加上張楚王又沒有統御將帥的才能,所以部下一個接一個地背叛了,張楚政權很快就不復存在,將軍怎麼能效法他呢?”

項梁一聽這話,如同當頭棒喝,就非常誠懇地請教道:“既然如此,我該怎麼辦?請老先生不吝賜教?”范增道:“秦滅六國,楚國最為冤枉。想想楚懷王客死在秦國的事,全楚的百姓還很痛恨?所以楚地的隱士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現在將軍倡導百姓討伐無道的秦國,大家都起來響應,就是因為你是項燕之子,認為只有將軍才能恢復楚國的基業啊!為今之計,可以審時度勢地考慮一下:將軍若是先擁立一個楚王的後代做王,楚民就一定認為你是一心救楚的,民眾也必將擁護將軍,所以替將軍著想:您要復興楚國,就必須先辦一件順天應人的事情,讓所有的人心悅誠服。”項梁聽了范增的話,就大為讚賞地說:“哦,這真是英雄所見者略同啊!”范增就驚奇地問:“難道還有人向將軍進獻過此計嗎?”項梁點頭道:“是的,有一人和老先生說的完全一致。”范增就問是誰。項梁道:“他就是以前在博浪沙謀刺過嬴政的那位勇士——張良,張子房啊!”范增也驚訝道:“此人的膽量和見識都不一般,他在哪裡?快快請出來與我相見!”項梁就立即派人去請子房。

不一會兒,子房就來到了府堂,他見到范增後就立即參拜道:“前輩是隱居的大賢,大名真是如雷貫耳。今日相見,真是倍感榮幸!”范增就扶起張良道:“你果真就是那位刺秦的英雄張良?”子房回答:“英雄不敢當,但那件事情確實是在下謀劃的,只是行刺未遂,雄圖破滅了。”范增道:“博浪沙的威力至今猶在啊!六國之人若都能像你一樣,秦國早就亡了。”子房道:“當年的魯莽,現在看來真是不值得稱道。”項梁就把子房推薦他的話說了一遍。范增道:“多謝賢侄謬薦,只怕我能力有限,讓你們失望了!”項梁道:“二位極力的推薦楚王的後代做王,真是高瞻遠矚,獨具慧眼。可是秦國統一後,曾四處緝拿六國王室後裔,也不知道有沒有王孫活在世上?”范增道:“我聽說當年秦軍攻克王城的時候,有人把楚懷王的孫子救走了,他一定還活著。將軍應該派人到民間查訪,一定會有訊息的。”項梁就聽取了范增的建議,立即派人張貼告示,四處查詢楚懷王的後代,還派季布和鍾離昧親自到民間去尋訪。

季布和鍾離昧接受了任務,尋訪了許多地方,杳無音信,二人十分煩悶。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叫南淮浦的地方,二人看見有一群牧童在放羊,其中一個小孩不像別的孩子那般粗俗,自己躲在一顆樹下默默地讀書,任憑別的小孩如何打鬧玩耍,他也不分心。季布和鍾離昧觀察了老半天,覺到十分奇怪,就上前叫住了一個頑童訓斥道:“你這小傢伙,只顧沒命的玩耍,卻不像那位小哥,在那裡用功!”被訓斥的頑童不服氣地道:“哼!他是個野娃,沒爹管教,當然自己用功啦!”季布和鍾離昧聽了這話,覺得奇怪,就問:“他的阿爹去了哪裡?你為什麼說沒爹管教?”頑童就調皮地說:“我阿爹說了,他是王裡尹撿來的野孩子。”鍾離昧和季布十分詫異,就上前和那個讀書的牧童交流。二人仔細看時,這個孩子雖然瘦弱,可是長的眉清目秀,氣質也不同於鄉下的孩子。鍾離昧就問:“小哥,你是誰家的娃?你父母是誰?家住哪裡?”卻見牧童起身彬彬有禮地回答:“我是王裡尹的孩子,爹媽都在家中。”那個頑童卻很不服氣地說:“王裡尹不是你阿爹,你就是他撿來的野娃,哼!還敢撒謊?”鍾離二人心中大疑,就和牧童一起來到王裡尹家,想問個究竟。

裡尹聽說有兵馬停在了家門口,以為是孩子惹了禍,趕緊出察看,見二位將爺領著許多兵馬,王裡尹早嚇得跪在地上道:“山裡娃不懂事,不知犯了哪條王法,還望軍爺恕罪?”鍾離眜道:“你是這娃的親爹嗎?如實說來,不許說半句假話!”王裡尹吞吞吐吐。季布道:“快讓孩子的娘出來說話!”王裡尹不敢怠慢,就跑進去把一位中年婦女叫了出來。這位中年婦女約有三十多歲,她一出來看見兵將也嚇得全身發抖。季布一看這個女人也有幾分姿色,氣質也不像是鄉下人,就上前施禮道:“夫人莫怕,我們是項梁將軍的部下,項將軍現在要起兵反秦,正在尋訪楚王的嫡系子孫。你們是什麼來歷?如果知道楚王子孫的下落,就請說出來?”婦人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季布就恭恭敬敬地解釋道:“請夫人不要害怕,我倆是項梁將軍的部下。剛才看見你的孩子與眾不同,故而來打問身世,你要是有什麼秘密,就請說出來,千萬不能隱瞞。如果這孩子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沒什麼,我們就此離開,不會傷害你們。”夫人這才開口問:“你們剛才說的項梁是什麼人?”鍾離昧回答:“他就是楚將項燕之子,現在要舉兵反秦,匡復楚國,因此要尋找楚王的子孫做楚王。”婦人驚問道:“什麼?什麼?你們說什麼?”季布就把剛才的話又重複了一遍。誰料婦人聽罷,口中大叫:“蒼天啊!蒼天!這難道是真的嗎?”說完就暈倒了。眾人大驚,季布忙讓王裡尹扶起婦人問:“夫人為何如此?”婦人甦醒後哭道:“我就是楚太子的夫人衛氏啊!這孩子就是太子的兒子,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啊!十二年前,秦軍攻進了王城,我在慌亂中抱起襁褓中的他夾雜在人群中逃命,出了城後就和百姓一起逃亡,保護的人都死了,我流落了很多地方,最後才遇上了好心的王裡尹,將我們母子收留,從此便隱瞞了身世,直到現在。我怕秦國人追查,從來都不敢對人說他的身世!”說罷又轉身走進了屋裡。

一會兒,婦人又拿來了一樣東西給大家看。季布開啟一看,原來是件細絹做的衣服,上面還有國印和鈐記,裡面包著一尊玉圭,玉圭上刻著‘國祚永昌’四個大字。婦人道:“這是楚國的傳國之物,太子經常帶在身邊,因為當時秦軍攻城甚急,他就把此物賜給我,說今後見面時做個證物。我隨身攜帶,從不離棄,故而儲存至今。”說罷又哭。鍾離昧和季布就當下參拜道:“既然宗派相傳,有根有據,您就是太子妃,請夫人莫要悲傷,快快給殿下更衣,我們一同到薛縣去見項將軍。”季布又對王裡尹道:“速速準備馬車,送殿下出莊,今後必有重賞。”王裡尹一聽,喜從天降,急忙準備去了。一時間,整個莊子都轟動了。

太子妃和王孫準備好後,就坐著車子出發,這時四鄉近鄰都來送行。季布和鍾離昧護送著車駕一路向薛縣進發。快到縣城的時候,早有人把此訊息報告了項梁,項梁就和范增等人出城迎接。季布和鍾離昧見到項梁後,就把經過詳細地說了一遍,並且拿出了證物給項梁過目。項梁看了證物,大喜過望,就率領眾人一起參拜。項梁又問王孫的年齡和姓名。衛夫人回答:“殿下單名一個心字,今年已十三歲了。”項梁非常高興,就和大家簇擁殿下進城,然後安排即位大典。

經過數日的準備,項梁就在薛縣擁立熊心即位為楚王。因為老百姓都十分懷念楚懷王,所以范增提議,新楚王仍然沿用楚懷王的王號,來順從民眾的願望,定都盱臺。懷王就封項梁為武信君,統領楚國兵馬;陳嬰為上柱國,周圍的五個縣由懷王來管理。上柱國隨後先南下去修建都城,等修好後就遷都盱臺。懷王一一答應,又封范增為軍師將軍;項伯為令尹;張良為司徒;參木為副軍師;劉邦為司馬;召平為莫敖;項羽為左司馬。其餘大小將領和各級官吏都有封賞,然後大赦楚民。從此熊心就做了楚王,楚國的政權也穩定了下來,民心都十分喜悅。

這時有個名叫宋義的人,原前也是楚國的顯貴,陳王起義後,就在江夏聚兵。此時聽說項梁擁立楚懷王的嫡孫仍為楚懷王,就舉兵來投。懷王就封他為郎中。叔孫通也來投奔。項梁聽說叔孫通來了,非常高興,就說:“先生是秦國的名人,侍奉過始皇帝,現在來到楚國,可以做王的傅。懷王就將他封為太傅,留在身邊學習禮儀。這時英布領著呂臣及張楚的全體將士也一起前來拜見楚懷王。懷王十分高興,就封呂臣為將軍,和劉邦並駕齊驅;英布為右司馬,和項羽官階相當。懷王又讓所有的軍職人員都到武信君的帳前聽用。一時間,楚人都來投奔,幾天時間,楚軍就發展到了十幾萬人,力量驟然興起。楚國之所以成為繼張楚政權之後的又一支反秦力量,就是因為范增建議立楚懷王的原故,有詩讚范增道:

旗鼓山間草色青,大江洶湧楚雲蒸。

英雄不遇空惆悵,辜負胸中百萬兵。

子房先生見沛公有了立足之地,有一天就對沛公道:“我與將軍在留地相遇,真是幸運。可是六國中只有x國尚未復國,我現在已經訪到了一位x國的公子成,就要效訪項將軍立懷王的先例,立公子成做韓王,還要去潁川收復失地。”沛公聽說子房要走了,就非常不捨地說:“先生不忘故國,這是義舉,可是您離開後,我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啊!”子房道:“現在懷王已立,民心大定,武信君自會率領將士們建功立業,你們就趕跟著他幹。”二人於是促膝相談了大半個晚上。

此日,子房就領著公子成來見武信君道:“現在楚國已定,可喜可賀!然而六國中唯有x國尚未復國,我現在也想克復韓地,以實現復國的夙願。”項梁就問:“先生準備如何行動?”子房就指著公子成道:“這位公子就是以前x國的橫陽君,已經二十八歲了,我準備請懷王冊封他為韓王,然後去潁川收復韓地,今後就是同盟。”項梁就領著二人來見懷王。懷王於是封橫陽君為韓王,並且讓子房擔任x國的司徒。武信君又道:“司徒先生推薦範老將軍有功,應該撥給五千軍士,護送他們入韓。”懷王很是贊同。子房就拜別了懷王和武信君。這時,項伯和朱建來挽留子房道:“請先生再相聚一晚,我們好好地敘談一宿,明日再走也不遲啊?”子房就道:“我已經接受了懷王的命令,不能因為私情而怠慢了國事,況且還有再聚的時候。”就和二人告別了。

這時沛公早已率領著蕭何、曹參等人在十里長亭安排了餞行的酒宴。大家來到亭中,沛公執著子房的手道:“我自從得到了先生,事情就非常順利。現在先生要走了,今後有了疑難之事還不知和誰商議啊?”子房道:“我離開後,沛公若是遇到了事情就與蕭大人商議。”沛公一時傷感道:“今日一別,雲山阻隔,還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子房道:“如果我復韓順利,我們很快就會見面!”說完,大家一起喝了告別酒,子房就和韓王去了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