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坐著王車在群臣的簇擁下來到城中,進入王宮,登上了楚王的寶座。群臣參拜完畢,陳王就和大家商議滅秦之事。這時王植站出來道:“大王,百姓雖然雲集,但未經訓練,不能上陣。以前秦國統一六國期間,許多高人都藏匿在了民間,您現在儘快出一道招賢榜,那些人就一定會來應募。大王如果能得到像葛嬰那樣會帶兵的將領,就可以發兵討伐秦國了。”陳王見王植說的有理,就讓他寫了一份招賢榜,又抄謄成數十份,然後四處張貼。榜文大意是說:

張楚王陳勝謹以大義佈告天下:如今二世殘暴無道,趙高專權,禍國殃民,致使王室受戮,生靈塗炭。現在張楚王替天行道,弔民伐罪,大舉義兵,發誓滅秦。只因人才不濟,致使無法進兵。可是楚王求賢若渴,仰慕渭濱之事,若能求得大賢,楚王必然委以重任,以掌兵佩印,解民倒懸。若有此國士巨擘,看到榜文後,就請前來報到,一展龍虎之才,且勿猶豫。

榜文一出,應聘的人非常多。先是有一位上蔡人,名叫蔡賜,年已五旬,本是房邑郡長,來到陳城後,就對陳王道:“現在葛嬰一軍孤軍深入,請大王多派幾路兵馬,從東西南北四面出擊,山東之地就不為秦國所有。等到秦國顧此失彼之時,大王就不失時機地派出得力大將,西向入關,咸陽就在掌握中啦。”陳王就當即拜蔡賜為上柱國。隨後又有一人前來,他就是當代的大學者,被秦始皇地封為文通君的孔鮒。陳王聽說孔鮒都來了,非常高興地說:“這可是當代的大儒。”就親自率領將佐到郊外迎接,然後執著他的手說:“先生是秦國的名人,始皇帝都尊為上賓,不想今日來此,真是幸會幸會!”孔鮒道:“秦國推行bao政,天下之人惶惶不安,多虧有英雄崛起,我當願效犬馬之勞!”陳王大喜過望,就用豪車把孔鮒載進城裡,當天就拜為太師。孔鮒的到來卻驚動了天下的讀書人,因此各行各業的人士,包括秦國的儒生也都紛紛前來參軍。

陳郡還有一位高才,此人姓周名文,字章。他看到榜文後,也是當天就揹著劍來見陳王。上柱國蔡賜聽說周文來了,就高興地對陳王道:“此人曾在春申君黃歇的門下做過客卿,後來又在項燕的軍中擔任過軍職,也是個奇才啊!”陳王於是熱情地接待。只見周文風流倜儻,年近不惑,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陳王就和他談論兵法韜略,周文都能對答如流。陳王感嘆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寡人得到了先生,就如同魯穆王得到了吳起。”於是立即拜為將軍。

汝陰人鄧宗帶著幾千更卒前來投軍,鄧宗武藝精湛,弓馬嫻熟,也做了將軍。還有一位銍縣的富豪,名叫宋留的來見陳王。陳王說:“眼下車馬、武器、軍帳、箭弩都未置辦齊全,寡人正為此事犯愁,聽說壯士疏財仗義,若能傾囊相助,實為天下之大幸。”宋留就慷慨大方地說:“我正為此事而來。現在知道了大王的志向,情願拿出全部的錢財,捐于軍中,以供大王使用!”陳王高興極了,就讓宋留立即回家準備東西。第二天,宋留果然運來了數十車錢財寶貝。陳王大喜,也封他為將軍。然後讓軍士們拿了這些錢物去打造兵器,趕製軍服鎧甲。總之,楚地的百姓,幾百幾千人不等,不管是逃亡的軍卒更夫,還是流亡的無家可歸者,都接踵而至,踴躍地參加了起義隊伍。陳王就忙著收編新兵,還和大家商議選誰做將領,真是忙得不亦樂乎。

張耳和陳餘見陳王徵兵選將,對他倆卻是不聞不問,就私下議論道:“大王不聽我們的忠告,私自立王,原來是個私心很重的人,這種做法未必會贏得民心。我看他剛愎自用,今後不會成事。”陳餘道:“可不是嗎。蔡賜因為年老就擔任了上柱國,周文因為有點名氣就做了將軍。還有那個宋留,因為有錢也擔任了將軍。我倆以前的名氣不比他們中間的哪一個小?卻僅得校尉一職,這不是小看人嘛!這幾日大王對我倆視而不見,真是有點過分!”張耳就失望道:“不管別的,我有一個辦法,能借助大王的力量來成就我們的功名富貴。”陳餘問是什麼辦法。張耳道:“現在他們正在選將領,要四路出擊攻取土地呢。聽說給河北也要派一支兵馬,不過將領是誰還沒有定下。那裡是我們熟悉的地方,不如明天上朝時,我倆就主動奏請大王,讓他派你我率兵前往。”陳餘高興地說:“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可大王要是不讓我倆帶兵呢?”張耳冷冷道:“他不讓我們帶兵就退而求其次,做個副將也行。不管怎樣,先到了河北再說。”二人商議妥當。

次日早朝,張耳就向陳王進言:“大王動員梁地和楚地的軍隊,目的是要攻入關中,聽說還要往河北派軍。臣以前在zhao地呆過很長時間,對那裡的山川地形非常熟悉,希望大王能派我和陳餘率軍前去,必定能攻取土地。這樣既能壯大楚國,又能阻擊秦軍南下,對大王您的軍隊入關也極為有利。”陳王聽了張耳的話,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先生是個大才,寡人早晚要和你商議事情呢,你還是不要離開啊!”張耳道:“大王,我們整天享受俸祿,卻不給您建功立業,心中不安啦。如果大王認為我倆不堪大用,那就允許我們做個副職,跟隨軍隊到河北去,幫助主將建功立業吧!”陳王還是沒有答應,就說:“先生暫且退下,到時我會安排你們前去的。”

退朝後,二人回到住處。陳餘道:“大王果然不用我倆,怎麼辦?”張耳憤聲道:“‘豎子不足與謀!’沒想到這個戍卒竟然藐視我們到了如此地步!哼!到時候我們堅決請辭!”

幾天後,陳王見各路兵馬接踵而至,將領們也確定了下來,就清點了一下人數,總兵力已經超過十萬。駐紮的隊伍在郊外排成的營寨連成了數十里。陳王大喜過望,就聚集文武商議出征之事。上柱國蔡賜對陳王道:“將帥雖然定了,可是新召的軍士還沒有打過仗,不知道打仗的規矩。要讓他們知道規矩就必須服從將帥的命令,因此將帥很重要。現在大王應該築壇拜將,用隆重的儀式來替將帥樹威,然後就可以出征啦。”陳王就命令士兵在城外築起了一座將壇。將壇築好後,就在四周插上了楚王的大旗,還配備了白旄,黃鉞,兵符和印綬等物。

有一天早晨,群臣就簇擁陳王來到拜將壇下。陳王看見將壇非常高大,高興極了,就整理了一下王冠袞服,立即佩劍挺胸,登上高壇。陳王站在壇上,環顧四周,心潮澎湃,就焚香祭拜天地,然後高聲宣讀道:

“楚國的將士們:當今的天下,秦國早就失去了民心,二世的殘暴已經導致天下百姓蒙受了大不幸!我等同仁志士,今日仰仗大義,發誓要掃除暴秦!不滅秦者,誓不罷休!”話音剛落,全體將士們就齊聲高呼:“不滅暴秦,誓不罷休!”聲音非常洪亮。陳王又接著道:“時至今日,義軍已經有十萬之眾。今天寡人在此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目的就是為了彰顯楚國的強大,將軍的威風。現在點到名的將領請走上臺來,接受任命。”

壇下的將士們一齊高呼:“張楚國萬歲!大王萬歲!萬歲!萬歲!萬歲!”只見將士們義憤填膺、躍躍欲試。陳王就用手示意安靜。將士們看到陳王的手勢,就立即安靜了下來。陳王就道:“特拜吳廣為第一路反秦大將軍,行假王事,總督各路兵馬,進攻潁川郡,再奪三川郡,伺機入關。”吳廣聽到命令,第一個走上了將壇。陳王又道:“特拜周文為第二路反秦大將軍,率兵策應葛嬰將軍,拿下開封、大梁、奪取三川郡,伺機入關。”周文聽到召喚也走上了將壇。陳王又道:“特拜武臣為第三路反秦大將軍,率兵攻取河北全境,扼制長城軍南下,保證西路軍入關。特拜鄧宗為第四路反秦大將軍,率兵攻取九江郡,確保後方安全。特拜宋留為第五路反秦大將軍,率兵向西,攻取南陽郡,伺機進入武關。”

五位大將軍聽到了自己的名字後,都先後登上了將壇,恭敬地站立在陳王的面前。陳王宣讀完了名單,又向他們頒發了黃鉞和印綬,又各自拜了將旗,最後叮囑道:“你們已經成了統兵的將帥,肩負著和強秦作戰的重任,希望大家同心協力,為國效命。請不要以力量的強弱,任務的艱鉅而斤斤計較。”眾將們齊聲道:“我等接受了大王的命令,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陳王點了點頭,就給大家把酒餞行。一會兒,發令官就發了一聲響亮的出征令,隨後金鼓與號角一齊響起,各路兵馬就向著不同的方向開赴抗秦的前線。

張耳和陳餘等隊伍走完了也沒有聽到召喚,心中大怒,就徑直來見陳王道:“大王前幾天不是答應讓我二人隨軍到河北去嗎?卻不知為何不用我們?不過這沒關係,您已經正式拜武臣為大將軍了,我們就跟隨他同去,一定為軍隊效力!”陳王道:“二位都是高才大德,怎麼能去打仗呢?”張耳道:“現在各路兵馬都已經開拔前線,不打仗怎麼能行?替國家奪取土地是我們的心願,我們堅決不能這樣白白地坐著享受俸祿啊!”說完就堅決請辭。陳王只好道:“那好吧,寡人就封你們為軍前校尉,隨軍聽調去吧。”二人就立即拜別,然後慌忙離去。

王植見二人走的匆忙,就對陳王道:“大王,此二人必定是一去不復返啦!”陳王就問王植是怎麼知道的。王植回答:“他二人多此勸說大王不要稱王,您沒有聽他們的話。現在他們請辭,又走的如此慌張,怕是另有打算啊!今後若是做出對不起大王的事情,怕是難以節制他們了。現在臣斗膽請求大王:快把他倆追回來,另外安排個職務吧?”陳王大笑道:“你說的不對,寡人看他二人只是誇誇其談之輩,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不用擔心,此二人不足為慮!不足為慮!”王植見陳王如此識人,只好嘆息而退。

張耳和陳餘離開陳誠後,心情大好,道:“我倆此行,就像鳥上青霄,魚入大海,不再受網之羈絆!哈哈!陳勝豎子,不足以圖謀大事啊!”於是打馬疾馳,追上了武臣他們。等見過面後,就說大王已經將他們封為左右校尉。武臣道:“您二位都是當今的奇才,大王委派你們到我的軍中,實在是大材小用。不過得到了你們的幫助,攻取河北就太容易了!”二人也謙虛了一下,就和護軍邵騷相見,然後就一齊上馬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