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自此而始
章節報錯
“這大梁皇帝竟有如此醜惡之事,成王敗寇,只是苦了我義父了。不對,他們兄弟二人談話你是怎的知道如此清楚的?”周景陽問道。
“你以為我是為何要答應你義父在你出遊之前替你解惑的”。
周景陽恍然大悟,原來義父要就料到他會查自己的身份,便借桂承軒之口告訴了自己,也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了桂承軒。又想到當年自己剛來學堂,義父雖知道自己身份但卻未曾向旁人透露,背後盡有如此痛苦的過往。
“你不是說你這萬冊庫知盡天下事嗎?為何還要我義父告訴你他的身份?”周景陽問向桂承軒。
桂承軒有點生氣道:“你義父身份我一早便知曉,只是不知他和朱璵辰當年的交易細節,為了這點細節,我才答應與你這小崽子廢如此多的口舌。”
周景陽傻笑說著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可心裡確犯嘀咕,這細節好像沒多大用處吧,看著桂承軒如此也沒再接著問。
桂承軒說道:“我們還是聊聊這天下大勢吧,或許你更感興趣?”
周景陽坐定,自己確實對天下之勢,朝堂之人更有興趣,但從未告知他人,不知這桂閣主是怎麼知道的。
兩人便長談起來,這如今天下各番邦諸國中,有大梁、北楚、南平、東嶽四國最強,其中梁國國力最甚,梁帝有雄心壯志,有一統天下之心。北楚人善外交,以國師徐天佑為代表,此人位於謀士榜第五,聯合縱橫,四國中楚國國力最弱,但無人敢侵犯。南平土地肥沃,南平人善耕織養蓄,百姓富饒,國力稍弱於梁國。東嶽近海,商貿繁榮,水軍未有敵手,想要進犯東嶽,破其水軍,乃妄想。而東嶽想進中原也非易事。
自古以來朝堂之中從未少過黨掙,這四國朝堂之勢皆混沌不開,所無過人心智,怕在朝堂之上活不三載。
周景陽問道若想混跡朝堂,最需具備何種心性。
左右逢源是生存之道,若想更進一步,待人真誠是根本,桂承軒飲罷茶後說道。
周景陽接著說道:“我有臆想,只是臆想,我一介布衣,若想於亂世之中,於四國抗衡,閣主覺得有無可能?”。
“漢高祖當年不過一亭長,劉玄德當年為生計販過履,這世上沒有不可能之事”。“那面對這天下該從何而起,因何而盛?”
桂承軒皺了皺眉頭,後輩中能有如此想法之人日後必成大器,便與其探討,如何在亂世之中拜將封侯。
這天下能人異士皆嚮往聲名,大梁國力最強,因此人材也最多。這大梁國都位於北方,諸多南方人士耐不住嚴寒,留在南方入仕,其中以江寧為首。
若想拜將封侯需良臣猛將輔佐,江寧多人才,且多有未酬之仕,入江寧後,可廣交異士,以待後用。只是結交,應為這些人都有王侯之志,不會為了錢財起事。
結交異士後,可入大梁朝堂,憑貴人推薦,入朝堂,以個人才智,升階層。待時機成熟便可召集異士,許以侯爵,必一呼百應。
“這是我能想到你與當今天下抗衡的最快辦法,不然時不待你,恐怕你已身死,大事卻未過半”,桂承軒平靜地說道。
江寧!不正是義父讓我遊歷之地嗎,難道江寧有何特別之處,雖是如此想,但周景陽也未多問,怕桂承軒多想。“只是隨便問問,閣主勿多想”。
桂承軒笑而不語。
周景陽此時不知該說些什麼,想叉開話題。而桂承軒確接著說道:“行大事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合。這天時還未成熟,不過尚在孕育之中,諸國之間早晚有戰,天下大亂之時便是起事之時。地利對於你來說江寧可為根基,江寧之地有泠(ling)江拒險,拒大梁國都甚遠,北可守大梁戰騎,西北楚國本就國運不穩,更不會妄動。江寧南有南平,南平百姓富饒本不願再起戰事,而南平西側有一番幫小國,名為烏蘇,地希物乏,遊牧而息,時常搶奪南平物資。南平曾派如今天下排名第十二的高手,兵部侍郎彭秀靖帶兵討伐。烏蘇雖小,卻全民皆兵,馬匹精良,戰不過卻逃的快,南平國毫無辦法。因此江寧南側可連合烏蘇,許以錢財,以拒南平。江寧東側有恆山,東嶽善水戰,恆山乃天險,若出恆山為大不智,這江寧乃行大事首選之地。”
“江寧之地為大梁邊境,又有天下排名第十一的鎮邊將軍餘長岄坐鎮,怎樣才能取得江寧呢?”,周景陽面色凝重的問道。
桂承軒見狀便知周景陽在認真思考,沒有驚訝卻面帶微笑說道:“強取自然不妥,且天下也未有幾人能戰的勝餘長岄。若能讓大梁皇帝下旨取而代之其不美哉”。
周景陽面色緩和,點點頭說道:“那這最後人合是什麼?”
人合是最難得,桂承軒從案旁起身,慢條斯理的為周景陽分析。若行非常之事需備錢財和人材。錢財之數非尋常人家所能想,而人材最易得也最難得,就看能否收人心為你所用了,至於方法乃真誠二字可囊括。
周景陽聽的雲裡霧裡,始終參不透箇中深意。
桂承軒見周景陽似乎若有所思便說道:“要得人心,需以真心待之。待日後你會陰白這其中的奧秘,記住從心而事便可,千萬別做違心之事”。
周景陽點點頭,片刻未語,端起茶杯輕抿了幾口,後又問道:“這錢財如何而得呢?”
桂承軒說道:“曹孟德當年起事靠的是變賣祖產,而你的父親併為給你留有任何遺產…”
“等等!你剛說我父親和遺產為何意?”
“這麼久的鄰居我早已知你身份,我比你義父知道多,哈哈哈”,桂承軒詭笑道。
周景陽緊握茶具,顫抖放下,望向桂承軒。
“放心我不會向任何人透漏的,剛剛說道錢財,這個你想要時飛鴿傳於瑤山,自有數不盡錢財”。
周景陽仍面露難色,許久二人未語。
再說回這諸侯榜,難道這廟堂之上真強過這若大江湖。
世人習武學文,為的不過三餐飽食,亂世之中更是如此,不為飢寒者便是為了清史留名了。有寥寥數人不為功名,閒雲於江湖,為的是心中之道。而博名利者眾多,因此這榜上之人多為朝堂之中,這榜單的頒佈為的也是吸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