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的商人,在大食國大賺特賺。

他們先是賺取了起義軍的利益,然後在起義軍有了明顯的優勢時,又開始和大食國國王協商,以更好的武器更多物資作為貨物出售給他們,賺取更多更大的利潤。

有了這些好兵器的大食國正規軍,在使用人海戰術的情況下,果斷又反壓了起義軍一頭。而這個尺度掌握得很好,起義軍彷彿隨時都可以翻盤,但是又隱隱被正規軍壓制,使得雙方不得不繼續打下去。

為了掌握這個尺度,華夏工商部、財政部、參謀部可謂是絞盡了腦汁。當然若非派遣的十幾個特派員同樣很牛.‘逼’,只怕再‘精’於計算,也很難做到這點。

但同樣因為這樣,大漢帝國賺到了二十幾倍於正規貿易的利潤,可以說在大漢帝國,誰都知道發戰爭財是來錢最快的一個途徑了。

可以說若非工商部為了避免某一方優勢過大,從而禁止更多人加入到其中,否則只怕八成以上的帝國商人,都得組建商隊前往大食國進行貿易。

不過不去也沒什麼,羅瑪帝國、埃及國、南北蠻族、華夏共和國,甚至是剛佔據的西州和天竺國,都有不錯的商機,只是賺得不算太多就是了。沒關係,帝國商人比起冒險,更多人比較喜歡穩,穩定的賺取利潤這種經商模式,在大漢帝國商業界還是很有市場的。

和商人一樣,媒體因為大食國的戰爭情況也賣得‘挺’紅火的。

如今整個大漢帝國十二家報紙,除了新儒週報、養生月報這兩個內容比較純粹,指向‘性’也比較專一的報刊以外,其他的報紙紛紛開闢了異國風情專欄,直接導致報紙的篇幅從一開始的十二張,提升到了十八張。

在異國風情專欄裡面,大食國的戰爭情況,以及商人在那裡賺取暴利的訊息自然是主打,但對於羅瑪帝國、埃及國的風情也有所描述。甚至動用了兩個篇幅的頁面,專‘門’將一些翻譯成漢字的羅瑪帝國和埃及國的書籍分期刊登出來,多多少少吸引了一批文人墨客前來閱讀。

按照謝信提出的‘吞噬’二字基本要素,所有的文人墨客都知道如何瘋狂的汲取其他民族的優勢思想和學問,同時剔除掉一些關於政治、特定民族思想,以及可能反吞噬華夏民族的糠糟。

不得不說,外國在物理、數算方面多少有了些成果,結合華夏本土的書籍互相印證,不斷提高,對於在學問道路上不斷前進著的人而言,這是一種幸福滿滿的感覺。

而這些翻譯過的書籍,經過篩選之後,大部分都存入了華夏書院的藏經閣之中。說到底第一個帶頭購買並且翻譯的,也是謝信本人,其他書院還真的不好和謝信搶。

不過謝信也沒有打算獨佔,只是把原本和翻譯本另外找了個區域存放。至於翻譯本的複本,誰若是想要可以‘花’錢過來購買,華夏書院那是絕對歡迎的。

………………………分割線……………………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在大漢帝國喜氣洋洋的時候。華夏共和國境內,卻是顯得有點躁動不安的趨勢。

原因無他,還是因為大食**火貿易的暴利。

隨著華夏共和國,與大漢帝國的互市開展,不少華夏共和國的商人都從報刊上面得知了這個盛事。看著一份份有關大漢帝國,在大食賺了多少多少的報道,你叫他們就不心癢癢?!

同樣都是商人,他們只能夠透過幾個專‘門’的互市地點,和大漢帝國進行單項‘交’易。而在他們的東方、南方和西方,萬里都看不到個人煙,就算有也是很原始的部落,根本語言不通,更談不上貿易了。

司馬懿也曾經打算從中南半島向西,但是卻驀然發現西方的極致便是大漢帝國治下的天竺國,那裡鎮守著國防軍的勁旅,絕對不允許華夏共和國跨雷池一步。

當然司馬懿也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撕開一道口子,甚至佔據整個印度半島,但是他們的本土,必然會受到南下的帝**隊的猛擊。一個不好,就得背井離鄉,從已經變得富庶的江南地區,搬遷到陌生的印度半島去了……

正因為有這個顧慮,所以司馬懿不會攻列印度半島,他治下的那些世家大族同樣不會允許他那麼做!

很遺憾的是,雖然華夏共和國的總統是司馬懿,而且根據新憲法的規定,這位總統的權力已經和皇帝沒什麼區別了,但是涉及根本利益的情況下,直接佔據了議會所有席位的世家大族,是不會允許司馬懿乾綱獨斷的。

所以,西去不行,東南兩個方向又沒有市場,華夏共和國唯一能夠進行貿易的就是大漢帝國,偏偏互市就那麼幾個地方,經商的人一多,貨物被壓價就壓得很厲害。

借道?當初華夏共和國**的時候,又問過大漢帝國麼?!

若非是給那些仙人妖怪的面子,當然還有一些見不得光的目的,大漢帝國早就派人南下,把該屬於他們的地方全部奪回了。

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商人們的情緒自然會變得躁動不安。南北經商收入的差距,更是讓這些商隊背後的世家非常不滿。

更別說,很多商人聚會的時候,總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商會,抱怨著要想辦法加快和大漢帝國的合作,以期徹底開發市場。這個言論很快被其他商會認同,最終被他們背後的世家認同。

大家都覺得,南北其實是一脈相承,本來就不該分彼此。就算政治思想和政策,主要也是利益的述求有所不同,但是在經濟文化上還是有不少可以合作的地方的。

早些時候,大漢帝國提出的文化方面進行合作,並且表示,只要共和國答應這點,那麼互市的範圍可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