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一間書房中。

書房內,正坐著朱瞻基,陳循,徐錦衣三人。

朱瞻基坐在主位,拆開手中的書信。

“謹告太孫殿下,臣範秋擔任福州市舶司總督一職已有月餘,海關稅收大漲,但出行的商船,仍有些會遭到倭寇搶劫。”

“朝廷獲得大量稅銀的同時,也忘記了商船出海,倭寇可以大肆劫掠貨物。”

“大股倭寇雖然已經被趕去了山東海關,但各地海關仍舊有小股倭寇騷擾,使商船有不敢出行之憂。”

“臣範秋請示太孫殿下,是否可以派出大明寶船,晝夜海上巡邏,若遇倭寇搶劫,便可及時止損。”

“臣範秋,頓首再拜,望太孫安好。”

信的內容,寫到這裡便結束了。

朱瞻基望著這封信,眼神中閃過了不一樣的光芒。

這樣的結果,或許他早就已經猜到了。

這些倭寇,不可能不劫掠商船的,商船上有大量的物質,他們怎麼可能會捨得放過這筆錢。

大片的倭寇,能被趕到山東海關,這已經很好了。

只是,這小股倭寇,也讓人頭疼啊。

商船不敢出行,又或者貨物被人搶劫,這會導致海上貿易發展遲緩,遠遠達不到朱瞻基想要的目標。

陳循坐在一邊,詢問道:“太孫殿下,您意下如何?”

“我覺得用大明寶船在海上巡邏挺好的,只要備倭兵足夠強,他們就不敢亂來。”徐錦衣開口道。

此話一出,誠心也連連點頭。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氣:“這注意倒是可以,但治標不治本,海上巡邏,那麼大的海域,咱們巡得過來嗎?”

“若是貨物要運送到蘇門答臘,這麼遠的距離,咱們的大明寶船,也能護送嗎?”

這就是朱瞻基的顧慮。

雖說能夠護送一時,但卻護送不了全程啊。

等到商船出了大明海域的範圍,那些倭寇便會再次一擁而上。

這就是範秋此法的弊端啊。

朱瞻基仔細地想了想,腦海中忽然閃過一道靈光,他咧嘴一笑:“我有辦法了。”

徐錦衣眼神一喜,連忙看向太孫殿下:“什麼辦法?”

陳循也連忙拱手:“洗耳恭聽。”

朱瞻基瞥了兩人一眼,臉上露出一絲淡淡地笑意:“自己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