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打更聲出現,主考官劉儼家中燈火依舊未熄。

劉儼坐在書房,有些愁眉苦臉的看著一封來信。

這是他的族親,也是家中照拂他的長輩寄來的求情信,希望他能讓族中再多一個解元,甚至狀元。

類似親朋好友,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拜帖已經堆成了山,最讓他頭疼的就是這些真的親人。

這也是為何在批改試卷時,他這位主考官不見蹤跡的原因。

只是有些事躲是躲不過去的。

“老爺,門外兵部尚書王文、戶部侍郎陳循求見!”

“狗鼻子真靈啊!我剛回家,就能找過來!”劉儼心煩意亂。

從鄉試主考官確定是自己開始,這兩位本可以享受子孫蔭蔭的朝中大佬,已經明裡暗裡找過自己數次。

明朝規定,父輩做官的,子嗣可以降四品任用,無需透過科舉考試。

也就是說王文這位兵部尚書,正二品大員,他的兒子王倫天生就是正六品的官員,這個.asxs.比一甲進士也不差了。

至於說王文跟陳循為什麼非要兒子參加科舉,跟普通人,甚至是那些寒門子來競爭進士的身份,那就跟明朝後期逐漸成熟的科舉制度有關了。

開國之後,朱元璋懲治貪官汙吏,大肆清洗勳貴悍將,藍玉案、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哪一次不是殺的人頭滾滾?

為了快速補充官員,當時朱元璋的辦法是辦一所大學,也就是國子監,快速的讓入學者熟悉做官,以此來補充朝中官吏。

當時國子監的監生大部分都是朝臣之子,也就是明朝貴族為主。

可時間一長,朝局穩定之後,國子監這一國家興辦最高學府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被科舉制度而取代。

甚至到了朱祁鎮的正統朝,已經逐漸形成了非進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入閣的傳統。

這也是為什麼原本時空中的于謙代宗時期,被眾重臣推出來,甚至掌握了新軍。

但也只能做一個兵部尚書,連普通閣員也不是的原因。因為他科舉考試因策論傷時,就是答卷太慢,得了個三甲的同進士出身,從根上就不能入閣。

以此類比,可想而知,王文跟陳循的後代,要想在官場有一番作為,是必定要經過科舉一途的。

他們著急,可對於劉儼來說,你們的子嗣已經享受了朝廷的恩待,現在不光是要搶平民百姓出頭的名額,還要我給你們開後門?實在是太過分了!

“就說我身體不適!”劉儼煩躁的讓下人回絕二人。

可下人沒挪步說:“老爺,他們說知道老爺辛苦,特地請來了太醫為老爺診脈。”

“那你就說我又走了!”劉儼瞪了一眼。

“他們在門口守了幾天了……”

“收了他們好處還是怎麼?行了行了!去請他們進來吧!”

劉儼發怒,卻又不得不妥協,畢竟自己還要出門,本來就是同僚,躲也躲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