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我(第2/2頁)
章節報錯
皇上您要做的事,可能天下也沒幾個人能理解您,但奴婢覺得,您也不需在意這些小事,等到那天您的想法實現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受益的百姓感念。”
朱祁鎮躺在冰冷堅硬的龍椅裡,抬頭看著屋頂的那龍形圖案,怔怔無言。
等到金英準備退出去叫人進來打掃的時候,朱祁鎮卻突然叫住了他:“祁鈺呢?出了這麼大的事,怎麼不見他來宮裡?”
金英有些不確定的開口說道:“郕王殿下自從收到司禮監的款子之後,好像就離開了京城,上次收到王爺的訊息,還是從南直隸那邊傳來的。”
“哦,去南直隸了啊,魚米之鄉。”
朱祁鎮唸叨一聲,再也沒有說話,金英緩緩退出大殿,過後宮人小心翼翼進入大殿內清掃碎片,只見皇帝好像睡著了。
南京應天府是明朝除了順天府外的最大城市,更有南京紫禁城巍峨聳立,論氣派絲毫不亞於順天府中紫禁城,甚至比之新建的順天府更有一絲時間的韻味。
作為兩京制的其中一京,南京所有衙門建制齊全,甚至各個衙門的官員也都齊備。
唯獨像一部尚書只有在皇帝想讓其養老,又不方便直接拿掉的時候才會放在南京。
也因為官制的齊備,所以徐珵才在京師收到攻擊時說遷都南京,也確實是直接拿來就可以用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南京的五軍都督府左都督是魏國公徐承宗,他還有另一身份,是南京獨有的南京守備之職。
意思是總領所有南直隸軍事,算得上是大權在握,高坐所有南京官員之上。
只是原本應該是當之無愧土皇帝的徐承宗,卻異常的低調,為人謙遜和善。
若是個不認識的在大街上遇見,恐怕不會以為這位就是魏國公本人。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當初朱棣發起靖難之役,他的爺爺徐輝祖屢敗燕王軍隊,雖然各為其主,但靖難之後難免被清算。
有徐皇后的面子在,太宗終究沒有下死手,而是把他們這一支派到了南京,做一個閒散的魏國公。
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卻因為在靖難之役中,屢屢為太宗傳遞軍情,而被建庶人所殺。
太宗嘉獎其功績追封為定國公,世襲罔替,在順天府中也是最頂級的世家了。
這也是終明一朝唯一的一門兩國公,至於有人說這是徐家搞的分散投資,卻是說法有些牽強。
兄弟二人一個死在朱棣手裡,一個死在朱允炆手裡,而且徐輝祖還是在朱棣登基以後依舊堅持想法所以被奪爵囚禁。
是非曲直已不可考,兄弟二人如果真的為了家族演了這一出大戲,有這等榮耀也顯得理所當然了。
朱祁鈺前來南直隸自然第一個要拜會這位魏國公徐承宗,南京養濟院中,朱祁鈺捧著香茗,對面是一個四十歲左右儒衫打扮的漢子。
雖身未披堅執銳,可身上的行伍之氣依舊十分明顯,邊上則恭敬的站著另外一個男子,看樣子像是個隨從。
“國公可有對策了?”朱祁鈺放下手中香茗說道。
徐承宗點點頭:“江南的世家門閥以南京為最,不過相比順天府應天府中反應還不甚激烈,究其原因也是黃冊之事還沒有落到他們頭上。
現在朱瑛因為平寇被調往廣東,黃冊程序緩慢,已近擱置態勢。
朝臣無非就是想讓這個擱置變成擱淺,讓皇上再不提以新科進士重理黃冊、魚鱗冊之事。
世家大族在沒有損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很難會站在一起,北方聲勢之大雖然也會影響南方,但終究是事不關己,還是以作壁上觀為主。
此時若是拿幾個人出來殺雞儆猴,相信這些世家大族會乖乖的將糧食拿出來的,到時候活水進京,那些小土包自然不成氣候。”
徐承宗說完之後,在他身邊隨從模樣的男人抬起頭來,露出一張有些蒼白無血的臉,聲音尖銳。
“王爺,我已經跟魏國公商量過,已經有了詳細打算,保證萬無一失。”
朱祁鈺看著這位南京錦衣衛指揮使點點頭,有些激動的問向徐承宗:“不知國公心中人選是?”
徐承宗抬頭笑道:“我!”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