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世家豪族(傳·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平衡麼?”裴矩心中,暗自發出一聲感慨,“千年以來,士族與皇權之間,既共存,亦對立。”
楊霆風默了一下,兩眼望天道:“從漢末三國開始,至兩晉南北朝,各地士族們彼此通婚聯姻,其實家大業大,根深蒂固,枝繁葉茂。說白了,無論如何改朝換代,士族們才永遠是本州郡的實際掌舵人......”
“縱觀前朝,皆是秉承‘王與司馬共天下’的理念,來治理國家。的確,在短時間內,可以達到預期的平衡。”裴矩擔憂道:“可殊不知,一旦這種平衡,打破了臨界點,那麼,天下一定再度大亂。”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楊霆風微微頷首:“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寧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打破這種平衡的原因有很多,如旱災、蝗災、水災、兵禍等,但在楊某看來,一切的災難,皆起源於士族。”
“這個,大人有些武斷了。”裴矩不敢苟同道:“其實,許多朝代的滅亡,並非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只不過是遲早而已,最大的問題,並不在於士族本身,而是在於天道人心。”
“說的是!不過楊某還聽說,任何王朝的消亡前夕,天便會降下異相。”楊霆風合起了雙目,小聲道:“你聽說了麼.......”
裴矩捻鬚道:“十六個字‘今冬無雪,西北天裂,彗星襲月,天災兵禍。”
楊霆風聲音沉實道:“適逢亂世將至,我楊某人別無奢求,只盼紫塞邊關的百姓,能好好活下去,邊軍的弟兄們,個個都能善終......”
為何沒有一個恆久的王朝?
無論如何強盛,往往三百年就是一個大限。
表象上看,似乎是氣候變化,天災人禍,吏治腐敗,內部傾軋,外敵來襲等等。
這些只是外在因素,其根本的原因,便是土地兼併。
開國初年,新朝伊始。天下經過戰爭,瘟疫等,人口大量減少。無主的土地相當多,而土地,經過重新分配,在天下休養生息後,小農經濟快速恢復和發展,而這其中,世家豪族們兼併土地,逐漸成為門閥巨頭,他們支援新君治世,國家便會進入繁榮盛世。
透過數十年乃至百年的發展,君王對於國家的統治力愈發穩定,世家豪族的實力也進一步強大,期間,君王與豪族們偶有嫌隙,但總體來說,還是上下一心,國家的力量也因此達到了頂峰。
王朝中期,土地兼併加劇,而廣大農民的土地,被豪強地主所兼併,大量的民眾失去土地,只能成為佃戶和隱戶。這也導致了,朝廷無法收取這些人的賦稅,現有的稅,不足以維持國家開支,便只能繼續加收自耕農的賦稅。
此間,國家雖說國力衰弱,流民增多,國家的天平開始搖擺不定,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朝廷依舊能維持國家的運轉。
到了王朝後期,就連擁有一定數量土地的自耕農,也由於負擔過重,無力承擔國家高額的賦稅,便只能變賣自己的土地,成為新的佃戶和隱戶。而國家的稅收因為世家豪族的掣肘,又遲遲收不上來,這也導致了國家財政危機,政權也開始搖搖欲墜.....
終於,當土地兼併達到了頂峰,流民的數量也達到了預值,這個時候,一旦出現天災人禍,王朝的平衡瞬間就會被打破,國家土崩瓦解,瀕臨崩潰。
比如三國漢末張角的起義軍,一個區區給百姓喝符水治病的神棍,為何能拉起百萬信徒?
再比如,明末的‘闖王’李自成,被名將孫傳庭打得只剩一十八騎逃回西北,時隔五年,卻能重新拉起四十萬之眾,再戰明庭,這又是為何?
我想,但凡老百姓有口飯吃,有塊地種,誰跟著張角的太平道走?
只要百姓能活得下去,即便日子清苦些,誰願意跟著闖王造反?
(說個冷知識,造反在歷朝歷代都是第一大罪!以往新君即位,大赦天下,唯獨不赦造反。) 這種王朝週期的運轉,不會超過三百年,之後便會推倒重來,迴圈往復.....而罪魁禍首,便是所謂的世家豪族、名門士族、地主軍閥.....
楊霆風給裴矩添了一杯茶,給自己也倒了一杯,說道:“要對付這些世家豪族,就得得了解他們是怎麼來的,他們的需求是什麼,他們在想什麼......”
裴矩喝了一口茶,笑道:“大人說的不錯,下面,請容許裴某,說個小故事。”
楊霆風點頭,側耳傾聽......
......
我叫張三,爺爺因為戰功,在朝廷裡當過一個小官。
告老還鄉後,朝廷封了他一小塊土地養老。
雖說小歸小,但遠不是那些庶民能比的。
由於家族人丁不旺,土地種不過來,因此,我的爺爺整日愁的茶飯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