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萬人不是一起走的,而是分成兩波。

陳牧帶著五千人先走,所有士兵都坐著馬車,輜重也是馬車拉著的,速度很快,可以先一步到達災區搶險。

這馬車運兵,還是陳牧從棒子國那裡學來的。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棒子國雖然不堪,但是仍然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而且三萬將士,除了陳牧的衛兵以外,都沒穿戰甲,也沒拿武器,只是穿著制式的布衣,然後在頭上戴著土黃色帶子。

不穿戰甲、不拿武器是因為他們要抗洪搶險,可以減輕負擔。反正也不需要打仗。

戴著土黃色帶子是圖個吉利,因為土能克水。

以前大夏救濟災區,就是一招開倉放糧,其他的事情就看各地父母官怎麼樣了。

這一次,是大夏第一次出現抗洪戰士。

出了都城,還沒到災區,抗洪戰士的名聲就傳開了。

多年以前,官兵都是凶神惡煞的代名詞;近兩年,大夏軍意味著百戰百勝。

而現在,戰士成為了百姓的救星,要帶著物資去發給災區人民,要用一身力氣來為災民幹活。

這可是大夏子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陳牧。

大夏軍輕車熟路,很快就來到了中原地區南部,這裡就是離國度最近的災區。

陳牧讓大軍在城外安營紮寨,自己帶人直奔縣衙,瞭解當地的情況。

但是還沒走到縣衙,就聽見那邊鬧鬧哄哄,走近一看,縣衙外是人山人海,圍得滿滿登登。

陳牧叫一個身穿布衣計程車兵過去打聽,圍觀群眾也不知道他是戰士,隨口就回答了問題。

士兵回來稟報,說這些人都是來領取糧食和帳篷的,由於官府發放的速度太慢,所以才造成擁堵。

而且官差還有武力彈壓的行為,群眾十分不滿。

陳牧聽完皺眉,這個縣令的辦事方法有問題啊,一個簡單的發放物資都弄不明白。

“走,過去看看。”

陳牧一聲令下,前面衛兵開路,一行人來到了縣衙門口。

一群官差正在縣衙門口站著,有的在發放物資,有的在維持秩序。

發放物資的人不緊不慢,一筆一劃地在紙上做記錄,問話也是慢條細理地。

維持秩序的人凶神惡煞,手裡的長棍好像隨時要打在群眾的身上一樣。

陳牧看了兩眼就知道了,這些官差都把力氣用錯了地方。該急的不急,不該急的瞎急。

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個縣令一定不怎麼樣。

官差一看來了上百甲士,為首的青年身穿錦袍,外罩皮甲,頭戴金冠,氣宇軒昂。

不用說,這一定是奉旨賑災的太子殿下了。

這些官差立刻換上了一副諂媚的笑容,恭恭敬敬地朝著陳牧下跪叩頭。

“拜見太子殿下!”

陳牧冷冷地看著他們,並沒有說“免禮平身”。而這些官差也沒敢起身。

陳牧看了能有一分鐘,然後對衛兵說道:“去把縣令和其他人都叫出來。”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