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話裡有個詞叫拐棗,意思就是說這個人長得不好看,因為拐棗形狀奇形怪狀,所以有這個比喻。

一直知道拐棗是這個意思,直到有一天我真的看到了拐棗。

拐棗的顏值簡直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六親不認”。

我們食用的拐棗什麼形狀的都有,有人說它的形狀像雞爪子,也有人圖吉利,說它長得像“卍”字元,於是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萬壽果”。

無論叫什麼,外表依然改變不了。

《本草綱目》中對拐棗有如下記載:“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拓,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扭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

我國拐棗的栽培和食用歷史,至少在2000多年以上,它是原產我國的一種果樹。

嚼之味甘如蜜其實說的不是拐棗果實,而是果柄,一代代不斷嘗試摸索,中國人知道拐棗是有用的。因此更應該感謝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確實博大精深,會讓每個東西總能物盡其用,絕不會讓亞馬遜河鯉魚氾濫成災。

上世紀九十年代,離八百戶不遠就出了個人物叫餘華東,不知為何看到拐棗我就想起了他,當然,沒有絲毫貶低的意思。

餘華東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到了上學的年紀,身高始終比同齡孩子差一截,於是父母帶著他去醫院做了檢查,後來診斷出患有先天性侏儒症。此後身高就再也沒有長過,一直定格在1.25米。

為了餘華東的未來,他父母親還真沒少操心。小學畢業之後,餘華東輟學在家,無所事事。

於是父母到處託人,給他找了一個營業員的工作。可惜沒幹幾天,餘華東就選擇辭職了,理由是不喜歡。無論在什麼時候,這都絕對是大耳刮子找抽的典型。

直到有一天,一個雜技團到合肥表演,餘華東看到臺子上表演的人物特別有意思,就在那一瞬間,自己突然就給自己做個決定,想著自己剛好沒有工作,乾脆就去雜技團吧,原因也簡單,喜歡。

應聘的時候,團長看到他的個子,直接將他攆走。

不過他翻跟頭特別厲害,三下五除二,在臺子上連翻幾個大跟頭,特別靈活,團長最終將他收下。

餘華東進入團裡之後,跟著雜技團一塊來到廣東,開啟了每天苦練的生活。日復一日堅持,為了生活,也是為他的興趣。

直到有一天,一部叫《蛙女》的電影在拍攝過程中,缺少一個侏儒角色,導演正在惆悵的時候,有人推薦了餘華東。

儘管沒有學習過專業的表演,但是餘華東的表演還是很到位,於是由此一片而漸漸有了名氣。

透過蛙女電影中的這個角色,很多導演得知了餘華東這個人。只要劇中有矮人角色,都會找他出演。

後來,《復仇大世界》、《俠女十三妹》、《奉天鏢局》等等作品中,都有他的身影。

不過給全國觀眾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電視劇《封神演義》中的土行孫。

由此一發而不可收,一段時間,被譽為“遠東第一矮星”、“中國最著名矮星”。

所以說,不管是植物,動物,還是人物,能勇於把殘勢轉為優勢,其實也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